202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里,有一句話,只用10個字,劃下了一道時代分界線。
“嚴控財政供養人員規模”。
這不是一次例行措辭,而是一個明確的信號——“鐵飯碗”的黃金時代開始落幕。
這不是危言聳聽。
01 “鐵飯碗”不再穩定
我們這代人見證了體制化的最后黃金十年。
考公熱、編制熱、體制熱一路高燒不退,因為它們代表著“穩定”——穩定收入、穩定身份、穩定預期。
可現在,穩定的堡壘開始松動。從教師、醫生,到公務員、事業單位員工、國企職工,都開始面臨行業震蕩。
1??教育行業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的一項研究預測:
到2035年,我國教師崗位將會出現過剩。
天津西青區率先撕開裂口,教師聘期從“終身制”改為考核續聘,不合格的直接出局。
一位深圳南山區的清北畢業教師坦言:“當年沖著30萬年薪和寒暑假擠進來,現在班級數砍了一半,績效工資跟著縮水。”
更扎心的是“學歷通脹”。
網易有一篇文章報道,2024年,某二線城市的幼兒園招聘10名幼師,收到632份簡歷,其中86人擁有碩士學歷。
而不少幼教專業畢業生轉行去做美甲、直播、房產中介。
出生率的下降,導致招不到學生、關停的學校越來越多。
根據財新網的報道,2013年至2022年,黑龍江、遼寧和吉林三省的小學生在校人數持續下降,其中黑龍江減少了近50萬人,遼寧和吉林也分別減少了上百萬名小學生。
隨之而來的,就是成千上萬教師的裁員危機。
教師曾是“待遇體面+節假日多”的典范崗位,但現在,編制進不去,進去保不住,留下卷不贏。
2??醫療行業
你以為醫生是穩定專業的天花板?現實可能更冷峻。
先是三四線城市醫院“關停潮”,再是部分公立醫院啟動“控編降本”改革。醫生護士原本是公認的“剛需職業”,現在卻要面對:
公立醫院編制內崗位收緊,外聘醫生干著一樣的活,拿著一半的薪水;
私立醫院薪資不穩,勞動關系模糊,裁員頻繁;
進大醫院難,轉行困難,區域資源極度不均衡。
更何況,學醫從本科到規培,再到主治,前后得將近十年。投入產出比低,發展路徑窄,真正能“穩定下來”的只是極少數。
學醫的“信仰”也在動搖。
有人揶揄道:“現在只有兩種醫學生能活得體面:要么擠進頂級三甲當‘手術機器’,要么轉型做醫美咨詢。“
這不是段子,是當代就業生態的真實剪影。
3??公務員、事業單位、國企
公務員聘任制已從試點走向鋪開,意味著什么?
意味著“鐵飯碗”開始具備“試用期”+“考核制”屬性,你不是一進體制就養老,而是要隨時接受績效評估和淘汰機制。
事業單位也類似,退編轉聘、大量簽訂勞動合同,而最具代表性的國企也沒躲過去。
近幾年,“市場化用工”成為主旋律,崗位定薪、績效淘汰、“高干子弟穩坐釣魚臺”的時代,正一點點退出歷史舞臺。
我認識一個在央企做工程的朋友,前幾年日子滋潤,買房買車,一副“下半生都有譜”的樣子。
去年下半年,他所在部門被打散,大裁員,他也沒能幸免。
從前是“只要不犯法就能干到退休”,現在是“每季度KPI達標才能保住飯碗”——“穩定”的定義正在被重寫。
02 真正的穩定是什么
你可能會問,那我們該怎么選?
我的答案是:
編制,不是終點,只是一個起點;體制,不是庇護所,而是你能力暫存的倉庫。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轉向副業、自由職業、自雇型工作、遠程崗位,他們都在告別身份帶來的幻覺,把人生的“安全感”重新綁定在自己的成長上。
來源網絡,侵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