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回到2019年5月,特朗普當時簽署行政令,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原因是華為的存在已經威脅到他們的國家安全。
于是特朗普禁止美國企業向華為出售技術產品,直接切斷核心供應鏈,隨后還展開了數次對華為的施壓,
到后來美國限制了一切芯片向華為出售,并禁止臺積電為華為代工,徹底封殺華為獲取任何含美國技術的半導體產品。
美國當時的目的也很明確,就是通過不斷打壓華為,讓華為投降,就像打壓法國電力巨頭阿爾斯通那樣,美國不允許其它國家超越他們。
但美國低估了中國的實力,也低估了華為的決心,幾輪制裁下,華為沒有絲毫的退讓。
當然,在被美國制裁后的過去幾年里,華為確實受到了嚴重影響,華為消費者業務2021年收入同比驟降49.6%,海外智能手機市場份額急劇萎縮。
由于無法獲得先進制程芯片,華為一度陷入無芯可用的困境,被迫出售旗下榮耀品牌以斷臂求生,這些都是過去幾年親眼所見的一幕。
對此,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在內部講話中直言:“撲上去,殺出一條血路”。
于是在這6年時間里,華為真的趟出了一條血路,一條真正屬于中國科技的“純血之路”。
從6年前帶頭硬剛美國到如今,華為在技術層面完成了一場絕地反擊,這場反擊不是簡單的防御,而是在芯片、操作系統、5G等核心領域同時發力的系統性突破。
芯片領域的背水一戰,成為華為突圍的關鍵戰役。
當美國切斷先進制程芯片供應后,華為迅速調整策略,一方面通過旗下海思半導體加速自主研發,另一方面與中國本土產業鏈緊密合作。
2023年,華為突然發布搭載自研麒麟9000S芯片的Mate 60 Pro手機,這款采用7納米工藝的處理器震驚業界,標志著中國在高端芯片設計制造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盡管性能與當時最先進的芯片仍有差距,但意義在于證明了華為有能力在美國技術封鎖下維持產品迭代。
更令人矚目的是華為昇騰AI芯片的崛起,性能已接近英偉達A100,廣泛應用于云計算、自動駕駛等領域,直接挑戰美國在AI算力芯片的壟斷地位。
操作系統的自主可控,是華為應對谷歌斷供的殺手锏。
當安卓系統對華為關閉大門后,華為迅速推出自主研發的鴻蒙操作系統,這一系統最初被視為應急方案,卻因設計超前而獲得意外成功。
鴻蒙OS采用分布式架構,不僅能運行在手機上,還可無縫銜接智能家居、汽車等多種設備,能夠實現真正的萬物互聯。
截至2024年底,鴻蒙生態設備數量已超過10億臺,開發者突破720萬,成為全球第三大移動操作系統。
鴻蒙OS的成功,不僅解決了華為的生存問題,更打破了中國在基礎軟件領域長期依賴西方的局面。
在5G通信設備這一主戰場,華為通過技術創新鞏固了技術領先地位。
一方面,華為持續優化5G基站性能,使其在能耗、覆蓋范圍等關鍵指標上保持優勢;
另一方面,華為積極開拓中東、東南亞、非洲等新興市場,通過性價比和技術服務贏得訂單。
與此同時,華為在6G研發上提前布局,已申請大量相關專利,確保在未來通信技術競爭中不落人后,這種守5G攻6G的雙線策略,使華為在通信領域的技術話語權不降反升。
研發投入的驚人增長,為華為的技術突破提供了燃料。
2022年華為研發費用達1481億元,2023年增至1637億元,到2024年更是創下1797億元的歷史新高,占全年收入的20.8%。
華為在研發投入上的比例,遠超同時期的蘋果、三星等國際競爭對手,甚至高于許多專業科研機構。
任正非將這種投入稱為“壓強原則”,就是在關鍵領域集中優勢資源實現突破,高額研發不僅支撐了現有產品的迭代,更在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等前沿領域埋下種子。
6年前帶頭硬剛美國的決心,讓華為的技術含金量不斷提升。
當下中美關稅戰已升級至125%的歷史高位,一個令人意外的現象卻出現了,就是華為不僅未受重創,反而在技術自主化的道路上加速狂奔。
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高額關稅本意,就是要遏制中國科技崛起,要讓產業鏈回流到美國本土。
而華為這些年在技術上的布局,早已不再畏懼美國的關稅戰,因為華為已經主導了全產業鏈的自主可控權,不需要再依賴任何美國技術、美國芯片。
真正的技術含金量,絕不是靠貿易保護獲得的,而是在市場壓力下淬煉而成的。華為的技術含金量,仍在不斷提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