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月3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北平。2月3日,在前門廣場上,林彪、羅榮桓、聶榮臻、葉劍英等舉行了莊嚴的入城儀式。
解放北平,也正式意味著三大戰役結束。
三大戰役的結束,蔣介石在長江以北地區的主力軍基本消失了。江南地區剩下的是白崇禧的張兵團、宋希濂的十四兵團和胡宗南的幾個軍,蔣氏王朝的主要依靠就剩下白崇禧的兵力了。
此次的華中地區,如果加上宋希濂兵團,還有桂系的張淦兵團,那么早在淮海戰役的時候,蔣介石是可以把這兩個兵團投進戰斗之中的,如果真是這樣子,淮海戰役結束的時間,那就說不準了,連帶著平津戰役結束的時間都是說不準的。
那么,白崇禧在華中的這兩個兵團,是怎么做到不參戰的呢?
白崇禧的謀劃究竟是什么呢?
1948年4月,南京的國民大會會場內氣氛凝重。李宗仁在競選中迎戰蔣介石支持的候選人孫科,經過激烈角逐,他擊敗孫科,當選國民黨“行憲”后的首任副總統。而?這一結果讓蔣介石猝不及防。他統治中國二十余年,黨政軍特大權集于一身,從未有人敢于公開挑戰他的意志。
但?李宗仁不僅違背了他的意愿,還以勝利者的姿態站上舞臺。孫科的落敗使蔣介石備感屈辱。他慣用的“銀彈”策略:
以金錢收買人心,但是這一次卻未能奏效。
蔣介石的憤怒迅速轉化為行動。他深知李宗仁與白崇禧的聯盟牢不可破。早在1927年8月,李宗仁、白崇禧曾聯合何應欽迫使蔣介石下野。這段往事雖已過去二十余年,卻始終是蔣介石心中的隱憂。
為防止歷史重演,他決定分化二人,將他們分開掌控。
他首先將白崇禧從國防部長的高位調離,任命何應欽接替這一職務,同時將白崇禧外放至武漢,出任華中“剿總”總司令。這一調動表面上是軍事調整,實際上是蔣介石削弱桂系影響的第一步。
白崇禧清楚蔣介石的用意。他表面上接受任命,卻并未立即赴任,而是提出一系列條件,試圖為自己的去留爭取主動。
而白崇禧心中最大的底氣,就是蔣介石必須要重用他?的軍事才能。
1947年11月10日,蔣介石在南京黃埔路官邸召見白崇禧,向他提及劉伯承、鄧小平率領的解放軍已進入大別山區,將會威脅中原局勢。
而?蔣介石委托白崇禧在九江設立國防部長指揮所,負責指揮中原軍事,保衛南京這一政治中心。這是國防部成立以來,蔣介石首次授予白崇禧實際的軍事指揮權。白崇禧對此欣然應允。他迅速在九江設立指揮所,不久后將指揮所遷至武漢。
在武漢的幾個月中,白崇禧根據局勢總結出一套戰略思路:“守江必守淮”。
他認為,保衛長江的關鍵在于守住淮河,這一經驗在歷史上多次被驗證。
為確保這一方針得以貫徹,他向蔣介石提出三項建議:
第一,中原地區應設立單一戰區,以便集中兵力并靈活調動。
第二,華中“剿總”總部應設在蚌埠,以便靠近南京獲取補給和支持。
第三,采取攻勢防御的作戰方針,將中原軍隊部署于江淮之間的山谷和河流地帶,完成守淮守江的任務。
但是蔣介石并未采納這些建議,他堅持在徐州另設“剿總”,任命劉峙負責指揮,華中“剿總”僅負責長江上游的軍事事務,總部定在漢口。
白崇禧認為,這種分割部署將削弱中原的整體軍力,日后可能引發嚴重后果。他對此深感不滿,卻無法改變蔣介石的決定。6月6日,白崇禧在南京大悲巷雍園1號與李宗仁、程思遠共進午餐。飯后,他悄然前往上海。他剛從何浩若手中購置了一幢位于虹口的房產,表示除非蔣介石接受他的條件,否則他不愿返回南京赴任。
白崇禧避走上海后,蔣介石就非常急于讓他就任華中“剿總”。
他首先派吳忠信前往上海勸說,吳忠信試圖說服白崇禧接受任命,卻未能成功,只得返回南京。幾天后,蔣介石改派白崇禧和李宗仁的老搭檔黃紹竑出面。
黃紹竑從他在上海霞飛路1105號的公館致電白崇禧,表示有要事商談。白崇禧起初懷疑黃紹竑是蔣介石的說客,語氣冷淡地回應:
“你是那個人派來的嗎?那我們沒什么好談的。”
黃紹竑卻表示,他雖受蔣之命而來,所談之事對白崇禧極為有利。白崇禧聽后改變態度,立即前往黃紹竑的公館。
在黃紹竑的客廳內,一場關鍵對話展開。黃紹竑開門見山,問白崇禧在南京兩年的生活如何。白崇禧坦言,陳誠在旁掣肘,他難以施展抱負。黃紹竑進一步指出,戰局已不可挽回,白崇禧繼續為蔣效力不過是徒勞。他以“小諸葛”自比諸葛亮的典故揶揄白崇禧,嘆其未能看清形勢,白崇禧一時無言以對。
黃紹竑繼續分析:
白崇禧?在南京兩年如籠中之鳥,受制于人,如今蔣介石放手讓他赴武漢,正是擺脫束縛、重獲自由的機會。更重要的是,李宗仁現為副總統,若蔣介石退位,白崇禧在武漢將有更大作為。這番話點醒了白崇禧。
他頻頻擦拭額頭,似在消化這些見解,最終決定返回南京。
他對黃紹竑說:
“你先回去報告蔣介石,我這兩天就回來。”
兩天后,白崇禧返回南京,隨后赴武漢就任。他的妥協,其實是對未來的一場籌謀。
在赴武漢前,白崇禧向蔣介石提出兩項建議,他建議蔣派李宗仁定期約見政界人士,聽取改革意見,并安排李宗仁全國視察,宣揚中央政策。蔣介石表面應允,卻因忌憚李宗仁的“民主改革”主張,未予實施。
而?白崇禧抵達武漢后,將華中“剿總”總部設在三元里。他著手組建團隊,試圖鞏固桂系勢力。他委托何浩若擔任“剿總”秘書長,以爭取美國援助。
何浩若當時擔任敵偽產業管理局長,職位優越,不愿前往。他建議白崇禧帶一名黃埔系學生赴武漢,以安蔣介石之心。他推薦袁守謙,稱袁守謙?在助程思遠競選受挫后閉門謝客,定會應允。白崇禧采納建議,邀袁守謙同行。
袁最終赴武漢,擔任“剿總”政務委員會秘書長。
袁守謙作為黃埔軍校畢業的學生,被白崇禧任命為秘書長,顯然有利于白崇禧和蔣介石資金的關系調和。
在接下來的部隊組建中,白崇禧指揮的部隊包括黃維兵團、宋希濂兵團、張淦兵團和張軫兵團。其中,張淦兵團下轄第七軍、第四十六軍、第四十八軍,是桂系的基本力量。
而?其余兵團多屬蔣介石嫡系,白崇禧難以完全掌控。
此時,國民黨內部除白崇禧集團外,還有東北的衛立煌集團、平津的傅作義集團、西北的胡宗南集團和徐州的杜聿明集團。
此時?,這些國民黨的軍事集團皆被解放軍包圍,補給艱難,處境孤立。唯有白崇禧依托李宗仁在南京的地位和兩廣后方,擁有較大回旋余地。
于是?他指示黃紹竑聯絡廣東省主席宋子文,意在鞏固后方,為桂系謀求更大空間。
但是白崇禧就任后,國民黨在全國的軍事局勢迅速惡化。
1948年9月,解放軍解放濟南,隨即發動遼沈戰役。10月,錦州失守,衛立煌集團陷入絕境。國防部長何應欽召集參謀總長顧祝同、次長劉斐、第二廳長郭汝槐等人開會,決定采納白崇禧早前提出的“守江必守淮”方針,提議白統一指揮華中和徐州兩個“剿總”。
10月23日,郭汝槐飛往北平向蔣介石匯報。蔣介石表示同意,稱白可“統一指揮下去”。
10月24日,國防部以電報下達指令。
10月30日,白崇禧從漢口飛抵南京,參加何應欽在國防部召開的會議。
他最初答應統一指揮中原軍事。
但在?次日第二次會議上,他卻改變主意,他指出,徐州“剿總”兵力沿隴海線平鋪,部署失當,已無調整可能。他不愿接手這一局面,一開始,蔣介石懷疑李宗仁從中影響,遂召沈醉密謀暗殺李宗仁,這也導致了蔣介石和桂系?雙方的信任進一步崩塌。
11月6日,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發動淮海戰役。
11月22日,黃百韜兵團在徐州東面的?碾莊地區被華東野戰軍覆滅。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蔣介石命令白崇禧調黃維兵團22萬人馳援,接應杜聿明集團南撤。
除開了黃維兵團的十二萬人以外,宋希濂兵團和張淦兵團也還有十幾萬人,一旦投入戰場,對于中原野戰軍而言,是巨大的壓力。
但??白崇禧認為,杜聿明集團過于突出,后方無縱深配備,救援風險極高,而?黃維兵團東進途中被圍于雙堆集,杜聿明突圍時被困永城。
蔣介石要求兩部“死守待援”。
對于蔣介石的這個命令,白崇禧批評此為“螳螂戰術”,認為被圍部隊寸步難移,毫無勝算,他拒絕全面指揮,僅同意黃維兵團行動,保留桂系實力。
無疑,白崇禧擺了蔣介石一道。
早在1948年11月初,白崇禧就?決定采取行動,釜底抽薪。
他對自己心腹作戰處長覃戈鳴說:
“他們快完了,我們應該和他們分家。”
但國民黨已經十分腐化,分家必須另組新黨,而白崇禧卻找不到合適的人物幫他組織新黨,他無奈長嘆:“廣西不出政治人才!
雖然在政治上白崇禧不知如何對付蔣介石,但在軍事上,他依然有辦法應對。對蔣介石急調往徐州的部隊,白崇禧一律采取拖延戰術,認為“時間就是勝利”,蔣介石拖不起。
蔣介石憤怒地大罵白崇禧不服從命令,白崇禧則悠悠地回應:
“合理的命令我服從,不合理的命令我不能接受。”
雙方經過數十次交鋒,蔣介石氣得滿臉通紅,他把話筒使勁一摔,寧波話脫口而出:
“娘希匹!”
白崇禧心中暗自得意,自言自語道:
“要的就是這個效果。”
12月17日清晨,白崇禧突然造訪宋希濂,開誠布公地說:
“蔭國兄,黃維兵團被殲滅,局勢更加惡劣。唯一的辦法就是利用與中共和談來爭取時間,但這必須請蔣先生暫時避一下。現華中地區屬黃埔系的部隊,大部分掌握在仁兄手上,仁兄如果能與陳明仁、李默庵、霍彰等商議一番,然后由你領銜電蔣先生力陳不能再戰的理由,我想蔣先生一定會重視你們的意見。”
宋希濂意識到白崇禧的這招非常厲害,于是以自己是蔣介石的學生和部屬為由推脫,表示要好好考慮,并在當夜悄然離開武漢赴沙市,以防白崇禧對他采取激烈行動。
黃維兵團被圍后,蔣介石召宋希濂至南京,指示其率兵團東調救援。宋希濂返回漢口向白崇禧匯報。
白崇禧極力反對。他指出,蔣介石作戰缺乏集中兵力原則,戰線過長,易被解放軍擊破。他對宋希濂說,當前軍心渙散,應爭取時間整頓,而非增兵犧牲。
而?蔣介石隨后還?要求調華中第二十軍東援。白崇禧堅決拒絕,顧祝同出面調解,白崇禧勉強同意,蔣介石又要求調第二軍,白崇禧以辭職相威脅。雙方關系至此瀕臨破裂。
白崇禧的?堅持,既是對蔣策略的失望,也是對桂系利益的守護,他依托李宗仁與兩廣后方,試圖在亂局中謀求生機。
雖然蔣介石最后還是調走了兩個軍,可是,宋希濂兵團和張淦兵團的絕大部分力量都留在了華中,被白崇禧用“加強武漢防御”作為理由擋了回去,也是因此,在淮海戰役的過程中,國民黨的總兵力只是達到了八十萬而沒有將近百萬。
也是在淮海戰役和平津戰役失利后,白崇禧等人逼迫蔣介石下臺,也是因為這件事情,白崇禧阻撓部隊前去參加淮海戰役,也被人認為是他故意逼迫蔣介石下臺。
但白崇禧究竟是守住武漢,還是故意刁難蔣介石,那可能就只有白崇禧自己知道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