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隨著武漢會戰(zhàn)的進行,蔣介石最終下令放棄武漢,與此同時在東湖療養(yǎng)院治療多日的李宗仁終于恢復健康,重新返回第五戰(zhàn)區(qū)指揮部隊。隨著形勢的變化,李宗仁即將卸任安徽省主席的職務。與此同時李宗仁和白崇禧聚在一起商議誰來繼任安徽省主席的職務,白崇禧沉吟片刻之后說道:還是讓廖磊接任吧。
李宗仁和白崇禧在商議安徽省主席職務人選的時候,其實一共有兩個候選人。其中一個是李品仙,另一個就是廖磊。在李品仙和廖磊兩者之間白崇禧最終還是敲定讓廖磊成為安徽省主席。那么究竟為什么在兩者之間,白崇禧和李宗仁會對著更加傾向于選擇廖磊呢?
其實在最開始的時候,李品仙和廖磊這兩個人都不是新桂系軍閥出身,他們兩個當年都是湘軍中唐生智麾下的主力將領。在民國時期唐生智所效力的武漢政府在新桂系的打壓下最終土崩瓦解,而唐生智麾下的湘軍很大一部分都被新桂系吸收納入麾下,李品仙和廖磊二人便追隨著白崇禧一路往北至華北地區(qū)。
后來在蔣介石的操作之下,唐生智重新復出,并來到華北收容舊部。由于唐生智在湘軍中的威望很高,他振臂一呼而曾經(jīng)的湘軍中下層軍官紛紛響應。這樣一來華北地區(qū)的白崇禧反而卻成為了光桿司令,無奈之下只能出走。在白崇禧最危難的時候,廖磊親自護送他從碼頭離開華北。白崇禧對廖磊關鍵時刻的表現(xiàn)頗為感激,相反對于并沒有如此積極的李品仙一直心懷偏見。
由于李品仙和廖磊之前投靠白崇禧,所以在唐生智重新歸來之后,二人也是被踢出了曾經(jīng)的軍隊,李、廖二人無奈之下也只能去香港暫避風頭。后來李宗仁和白崇禧在廣西恢復實力之后,重新把李品仙和廖磊從香港叫回了廣西,也是從這時候開始,二人正式成為桂系軍隊中的親信將領。
武漢失守之后,李宗仁卸任安徽省主席,而白崇禧和李宗仁二人商議將安徽省主席的位子留給廖磊,從中也能夠看出二人對于廖磊的感情更近一步。不過正所謂造化弄人,一年之后廖磊就因為腦出血死在任上。
廖磊去世之后,李宗仁和白崇禧又推出李品仙繼任安徽省主席。而李品仙一上任之后就表現(xiàn)出和廖磊完全不同的風格,最突出的就是表現(xiàn)在他們在對待新四軍的態(tài)度上。在此之前,廖磊對待新四軍態(tài)度溫和,雙方簽訂了一系列和平合作協(xié)議。而李品仙骨子里是極為好戰(zhàn)和反動的,他一上臺就積極響應蔣介石和顧祝同的政策,他在安徽境內(nèi)大肆挑起對新四軍的摩擦。在1941的皖南事變當中,李品仙也成為顧祝同的幫手之一。
到解放戰(zhàn)爭后期,白崇禧帶領部隊在廣西地區(qū)徘徊不前。此時的白崇禧已經(jīng)失去了談判的資本,擺在他面前的只有兩條道路:一條是前往香港,而另一條就是前往臺灣。與此同時白崇禧麾下的將領也分成了兩種意見。夏威等人認為,臺灣地區(qū)蔣介石居心叵測不能前去,不如去香港暫避風頭;而李品仙等人認為應該先去臺灣,畢竟那里才是國民黨部隊的大根據(jù)地。
白崇禧想來想去無法做出最終決斷,于是他讓李品仙先行一步前去臺灣探望虛實。李品仙到達臺灣之后,當即給白崇禧發(fā)電稱這一次蔣介石是情真意切態(tài)度誠懇,希望白崇禧趕緊前來臺灣。
在李品仙的這一番鼓動之下,白崇禧最終做下決定前往臺灣。然而等到了臺灣之后,白崇禧才發(fā)現(xiàn)蔣介石之前拋出的條件都不過是障眼法而已,等到他真來到了臺灣已經(jīng)成為被架空的寓公。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