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農(nóng)歷三月十五,山東泰山腳下都會響起鞭炮聲。老輩人說,這是“泰山老奶奶”碧霞元君的生日。但你知道嗎?關(guān)于她的誕辰日,民間和官方竟有兩種說法!
民間版本:
老百姓認準三月十五是正日子。傳說這一天碧霞元君要換下冬袍,穿上春天的神裝,所以也叫“換袍日”。乾隆年間,皇帝把四月十八定為官方祭祀日,還封山不讓百姓上山。結(jié)果老百姓偏要在三月十五扎堆來,久而久之就成了傳統(tǒng)。
官方版本:
明代《玉女卷》最早記載碧霞元君生于四月十八,清朝乾隆更是把這天定為國家祭祀日。但民間不買賬,反而把三月十五過得更熱鬧。就像現(xiàn)在,泰山碧霞祠三月十五香火最旺,而四月十八更多是官方儀式。
拴娃娃:求子的“硬核操作”
在北方,三月十五最火的習(xí)俗當(dāng)屬“拴娃娃”。這可不是簡單的祈福,而是一套完整的“流程”:
1. 選娃娃:廟里的泥娃娃都光著身子,有的戴紅兜兜,夸張地露著“小雞兒”。求子的婦女要挑一個順眼的,悄悄把紅繩系在娃娃脖子上,紅繩另一端綁著銅錢。
2. 喊名字:系好紅繩后,要連喊三聲孩子的乳名,比如“柱子”“石頭”,然后把娃娃揣進懷里帶回家。路上不能回頭,也不能和人說話,怕娃娃“跑”了。
3. 供娃娃:回家后把泥娃娃放在床頭,每天供三碗水飯。要是真懷上了,得帶著99個泥娃娃回廟里還愿,把原來的娃娃砌進墻里,寓意“留住子嗣”。
現(xiàn)代變種:
現(xiàn)在很多地方改用布娃娃,求子者還會在樹上系紅布條,叫“拴子”。不過老輩人說,泥娃娃更靈驗,因為“接地氣”。
廟會:從凌晨到深夜的狂歡
1. 暖壽夜:前一天晚上,香客們帶著鋪蓋在廟里過夜,叫“暖壽”。浚縣浮丘山的碧霞宮,連廊檐下都擠滿了人,有人挨著碧霞元君的睡像坐通宵。
2. 百戲登場:廟會里有唱戲的、耍雜技的、賣小吃的。泰山廟會甚至有“經(jīng)挑”表演,舞者穿著傳統(tǒng)服飾,邊跳邊唱神歌,還會和觀眾對唱,比現(xiàn)在的“PK”還熱鬧。
3. 商貿(mào)大集:從針頭線腦到泥咕咕玩具,從子饃到饸饹面,廟會里啥都有。北京妙峰山廟會最夸張,過去連外國人都來湊熱鬧,成了“中國民俗學(xué)的搖籃”。
給碧霞元君上供,可不是隨便擺點水果就行:
1. 必備供品:棗花饅頭:蒸的時候要捏出蓮花形狀,寓意“早生貴子”。
蘋果、桃子:蘋果代表“平安”,桃子象征“長壽”,不能供梨,因為“離”字不吉利。
雞蛋:必須是紅皮雞蛋,煮熟后用紅紙染成紅色,叫“喜蛋”。
2. 禁忌食物:肉類:碧霞元君慈悲為懷,不能供葷腥,連蔥姜蒜都不行。
不潔之物:供品必須新鮮干凈,爛水果、剩飯絕對不能上桌。
3. 特色飲食:送子娘娘甜湯:用紅棗、桂圓、糯米熬成,喝完寓意“福壽綿延”。有些地方還會加花生,取“多子多福”的諧音。
素齋宴:廟里會提供素包子、素面,信眾吃完還能帶些“福米”回家,分給親朋好友沾福氣。
老祖宗的“規(guī)矩”:這些事千萬不能做
三月十五有不少禁忌,犯了可要“觸霉頭”:
1. 孕婦回避:傳統(tǒng)認為孕婦血氣方剛,會沖撞神靈。所以過去孕婦不能進廟,連廟會都要繞著走。
2. 忌爭吵打罵:這一天要“存善念、說好話”,吵架罵人會被認為褻瀆神靈。老輩人說,曾有個媳婦在廟前罵人,回家就摔了一跤,從此再也不敢造次。
3. 不動針線:三月十五是“女神節(jié)”,婦女要放下針線活,好好休息。有些地方還會給家里的女性長輩送花,表達敬意。
三月十五的碧霞元君誕辰日,就像一本活的民俗教科書。從拴娃娃到廟會,從供品到禁忌,每個細節(jié)都藏著老祖宗的智慧。如今,年輕人用短視頻記錄廟會,用文創(chuàng)產(chǎn)品傳承信仰,讓古老的習(xí)俗煥發(fā)新生。你家鄉(xiāng)有什么特別的慶祝方式?歡迎在評論區(qū)分享,讓更多人感受這份穿越千年的煙火氣。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