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叫林雪,今年42歲,初中學歷,來自一個偏遠的小山村。現在住在一個小縣城里,婚姻狀況是已婚,丈夫叫陳建國,比我大兩歲。我們結婚已經快二十年了,有一個兒子,叫林浩,今年14歲,正在念初二。
我年輕的時候在村里的針織廠上過幾年班,后來廠子倒閉了,就跟著來城里打工,一開始是進了超市做收銀員,再后來憑著勤快和老實,進了一家小餐館做了后廚打雜。
日子雖然不寬裕,但也算安穩。
丈夫陳建國在縣里的一家裝修公司做木工,手藝不錯,活也不少,收入比我高些,但也沒到富裕的地步。
公婆住在老家,是典型的農村老人,早些年靠種地和養幾頭豬生活。
公公早些年身體不好,幾年前就去世了,只剩下婆婆一個人。
婆婆叫張秀蘭,是那種不太愛說話,但眼里有事的人。
她一直沒跟我們住,說是習慣了老家的生活,但我知道,她心里其實有點不痛快。
因為我們的兒子,林浩,隨了我姓。
這事,是我堅持的。
我家兄弟姐妹三個,我是老大,下面兩個弟弟都早早出去打工成了家,父母年紀大了,只靠我一個人照應。
我嫁給陳建國的時候就說清楚,以后如果有孩子,得隨我姓。
不是為了爭什么名分,而是我想讓父母心里好受些。
陳建國一開始也猶豫過,但沒堅持,后來就默認了。
婆婆什么都沒說,我當時還挺感激她的,覺得她算是個明理的老人。
沒想到,十年后她去世后,我看到她留下的那份遺囑,我的心一下子涼了。
02
十年,說長不長,說短不短。這十年里,我們一家三口在縣城過著不咸不淡的日子。丈夫的工作穩定,我也一直在餐館里干著。兒子聰明懂事,學習也不錯,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個幸運的人。
婆婆一直住在老屋,平時我們隔三差五會回去看看,帶些吃的用的給她。她年紀大了,行動不太方便,我叫她搬來城里住,她總是笑著搖頭,說住不慣。
其實我知道,她心里還是有疙瘩的。每次聽到別人叫我兒子“林浩”的時候,她眼神總會黯淡一下。有一次她和鄰居聊天,我在一旁聽到她低聲說,“這孩子姓林,不是我們陳家的種。”那一刻,我心里一陣刺痛。
但她從來沒當面跟我說過一句重話,也沒跟丈夫吵過。我一直以為她是想得開的。
婆婆后來身體越來越差,我和丈夫輪流照顧她。有一次夜里她咳得厲害,我守在床邊,她看著我,忽然說:“雪啊,你心里有數就行,別太指望別人。”
我當時沒聽懂她的話,只以為是老人家的叮囑。
婆婆去世那年,我兒子剛上初中。她走得很安詳,走前幾天還專門讓我回去,說要跟我說幾句話。她拉著我的手說:“我知道你這些年不容易,浩浩也挺好,我不說不代表我沒看在眼里。”
我鼻子一酸,淚就掉了下來。
她去世后,我們按照她的遺愿,簡單地辦了喪事。沒想到的是,她竟然留了遺囑。
那是一份手寫的遺囑,由村里的老支書保管著。我們全家人在村委的見證下打開了遺囑。
遺囑里寫得很清楚:她名下的老宅和一塊山地,全部留給了陳建國的弟弟,也就是我小叔子陳建華。
我當時就愣住了。
婆婆只有兩個兒子,按理說,財產應該兩個兒子平分,哪怕我兒子姓林,陳建國也是她親兒子啊??伤齾s一句話都沒提我們家,甚至連一句“讓大兒子一家照顧好自己”都沒有。
我丈夫臉色也變了,他問老支書:“這是真的?”
老支書點點頭:“你媽生前說了,這房子和地,還是留給陳建華合適?!?/p>
我那一刻心里五味雜陳。丈夫沒說話,只是低著頭。我知道他心里也不是滋味。
小叔子陳建華比丈夫小五歲,沒成家,一直在外面打工,幾年才回來一次。婆婆一直說他是命苦,沒人依靠,所以得多照顧他些??晌以趺匆矝]想到,她會把所有留下來的東西都給他。
回去的路上,我問丈夫:“你媽是不是一直都在怪我?”
他嘆了口氣,說:“也許吧。她嘴上不說,但她心里一直覺得,孩子不姓陳,是斷了我們陳家的根。”
我眼淚一下子就下來了。
“可她從來沒說過一句話,她不是說過理解我的嗎?”
丈夫沉默了好久,才說:“她是理解你,但不代表她能接受。”
這句話,像針一樣扎進我心里。
后來,我一個人回了趟婆婆的老屋。屋子里還留著她生前的東西,一張舊藤椅,一個老茶壺,還有她親手縫的棉被。我在她床頭發現了一個小本子,寫滿了她年輕時候的賬目,還有一些零零散散的日記。
有一頁寫著:“浩浩這孩子真乖,就是可惜了,不姓陳。將來我走了,他也不好回來守這間屋子?!?/p>
那一刻我終于明白,婆婆不是不愛孫子,而是心里始終邁不過那個坎。
她從來沒對我發過火,也沒阻止我們把兒子姓林,但她心里卻始終覺得,這個孩子,是外姓人,不是她陳家的。
我也終于明白她臨終前的那句話:“你心里有數就行,別太指望別人?!?/p>
婆婆是個傳統的農村女人,她的世界里,姓氏是一種歸屬感,一種骨血的延續。從她的角度來看,她并沒有做錯什么。她只是用她的方式,給了她認為最合適的人。
我沒有恨她,只是心里難受。
我跟丈夫說,我們就把這事放下吧。反正我們也沒指望從她那里得到什么。
但這件事之后,我開始重新思考一些事情。
我是不是做錯了?我堅持讓兒子隨我姓,是不是太自私了?
可回頭想想,如果再來一次,我可能還是會這么做。不是為了爭口氣,而是為了我年邁的父母,為了那些年我一個人撐起家的責任。
這世上總有一些選擇,注定是無法讓所有人都滿意的。
03
婆婆去世后,我們很少再回村里了。老屋被小叔子接管,他也回村住了下來。村里人說他總是一個人坐在院子里抽煙,很少說話。
我有時候會夢見婆婆,夢里的她總是坐在老屋的藤椅上,沖我笑。
兒子林浩漸漸長大了,他也問過我:“媽,我為什么不姓陳?。俊?/p>
我告訴他:“因為你是媽媽的寶貝,媽媽想讓你多一點跟我在一起的東西。”
他似懂非懂地點點頭,然后說:“那我以后能帶你姓林的這一家人,都過得很好。”
我笑著摸了摸他的頭。
人生有時候就是這樣,很多事情不能回頭,也無法兩全。但只要問心無愧,就不算錯。
婆婆的遺囑讓我愣住了,也讓我明白了一件事: 不是每一份沉默,都是理解;不是每一句不說話,都是認可。
可即使如此,我依然感謝她,感謝她在那十年里,愿意給我一個平靜的表面,讓我有機會好好把這個家過下去。
生活還要繼續,路也還長。很多答案,不在遺囑里,也不在過去的選擇里,而是在我們繼續走下去的每一步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