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歲還能被“請下場”?這回李嘉誠是真的站到了風口浪尖。
港口合同糾紛、12億美元的舊賬、美國軍艦開進巴拿馬……這一連串操作像不像精心編排的劇本?但這不是電影,是現實——現實比電影還狠。
先說一個大背景:巴拿馬,這個不大不小的國家,掌握著全球最重要的水道之一——巴拿馬運河。
誰拿下它,誰就握住了全球經濟的“喉嚨”。而香港的長和集團早年間憑借實力,拿下了運河兩端的港口經營權,一干就是幾十年。
但三個月前風向變了。美國國務高官剛落地巴拿馬,巴拿馬就立馬宣布退出跟中國簽過的合作協議。
這事兒看著像巧合,其實處處透著不對勁。緊接著,李嘉誠的港口被查,說他欠了12億美元的特許經營費,合同還簽得不合規。
更離譜的是,之前批這合同的巴拿馬官員,也被拉出來追責了。
就在外界還在揣摩中美會怎么斗法時,美國那邊直接上了硬菜——軍艦開進來了,軍演搞起來了,國防部長親自到場喊話,要“確保運河中立開放”。
港口合同、司法調查、軍事威懾,一套組合拳下來,李嘉誠的港口成了風暴核心。這事兒,遠不只是商業爭端。
美國動手,不只是因為港口
港口“欠費”12億美元這事,光聽就不小。
但問題是,這么多年過去了,怎么現在突然冒出來?這賬怎么算的?又是誰突然翻舊賬的?很明顯,美國在這背后推了一把。不是巧合,是操作。
港口糾紛一爆,美國軍艦就來了。這速度,像不像早就排練好了?而且不止是軍艦,五角大樓高官直接站在科隆港口邊上放話,說要保證運河的“中立”。
這話說得漂亮,但誰都聽得懂,意思就是:不能讓中國人再碰這條水道。
巴拿馬一開始還挺模糊,后來態度一下子硬了,說港口合同無效,還把原本簽約的本國官員拉出來追訴。
這一連串變臉,怎么看都不像是自己想出來的,更像是被逼著表態。
這個港口事件,其實就是中美在拉美地區角力的縮影。
美國不想在自家后院看到中國的影子,尤其是在這么關鍵的位置。打壓的不止是李嘉誠,更是背后的中國資本。
中方回應,打的是一場輿論與外交戰
長和港口出事不久,中國駐巴拿馬使館就發了聲明,措辭比以往要硬得多。
外交層面直接表態:中巴合作是巴拿馬的主權選擇,不容外部干涉。這話說得直白,就是沖著美國來的。
中國代表團迅速訪巴,雙方還公開表示要深化合作。這時候巴拿馬國內也分裂了:有的支持繼續和中國合作,有的擔心美國壓力太大。
中國一邊穩住局面,一邊繼續拉攏當地政府。
李嘉誠其實早就看出苗頭不對,想把港口資產打包賣給美國的貝萊德集團,一來保住資產,二來避開風頭。
但中國監管部門立馬介入,這樁交易也就黃了。美國沒買成港口,中國也沒讓資產外流,這場博弈,誰也沒完全贏。
這件事之后,中國在拉美的投資項目可能會變得更謹慎,但并不會停。
數字絲綢之路、中歐班列還在擴張,鐵路貨運量暴漲,就是對美國封鎖的回應。中國不打嘴仗,打的是長期仗。
港口之爭,終極目標是運河
長和集團雖然只經營港口,但位置在運河兩端,等于守著咽喉。巴拿馬政府突然說合同有問題,其實就是為重奪控制權鋪路。
馬士基這種航運巨頭不是吃素的,立馬發出警告:運河一旦出事,亞歐航線成本要漲30%。
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實打實的錢。全球貨輪每天有一半要過這條運河,不是誰說停就能停的。
一旦巴拿馬真把港口收回,李嘉誠肯定不會善罷甘休,國際仲裁機構也得介入。這種事不是第一次發生。
2016年,尼加拉瓜就因為類似糾紛,最后獲賠近5億美元。這回巴拿馬要是動硬的,得先想好怎么善后。
美國想用軍事和法律手段把中國企業趕出去,中國則用合作和投資穩住局面。
這種博弈不會一兩年結束,巴拿馬只是個開端。未來拉美會不會變成新的戰略主戰場,已經不用猜了。
結語
這事兒看起來是李嘉誠晚節不保,說到底還是大國博弈下的資本犧牲品。美國打的是算盤,中國下的是長棋。
港口只是表象,運河才是命門。誰掌握了運河,誰就多一張控制世界物流的王牌。
這不是誰贏了誰,而是誰能扛得住時間的推移。今天的巴拿馬是棋盤,明天的局還在繼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