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11月28日,隨著和田于田縣最后一株玫瑰花苗落地,這條環繞塔克拉瑪干沙漠的綠色阻沙防護帶終于實現全線"鎖邊合龍"!
你知道嗎?中國人在新疆干了一件超硬核的事——給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織"了一條3046公里的"綠圍脖"!但是,另外一件更加硬核的事情或許您并沒有關注到,那就是在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地區,當地農民已經開始在沙漠中進行沙漠水稻的播種工作!
人與沙的世紀大戰。
新疆這片土地,64%的面積都被荒漠化困擾,光一個塔克拉瑪干沙漠就占了全國沙化土地的41%。這里的沙塵暴可不是鬧著玩的——狂風一起,黃沙蔽日,農田說埋就埋,公路說斷就斷。為了治住這個"沙魔",人們想了個絕招:沿著沙漠邊緣建一圈"綠色長城",把沙漠牢牢鎖住!
這場"鎖邊大戰"最難啃的285公里硬骨頭,就在沙漠南緣。如今終于攻克,意味著這條世界罕見的防風固沙體系(專業術語)全面建成!想象一下,2761公里原有林帶+285公里新防線,相當于從北京到廣州的距離,全是人工筑起的綠色生命線!
沙漠種水稻?這不是科幻片!
更魔幻的是,就在這片"死亡之海"邊緣,新疆昆玉市的農民居然種出了綠油油的水稻!4000畝金燦燦的稻浪,用的可是黑科技——水稻旱直播技術。
和南方水田不同,這里種稻簡直像開外掛:省去灌田、育秧環節,種子直接將經過拌種包衣處理的稻種直接旱地播種,再進行灌溉。專用旱直播機一天能種300畝,效率杠杠的,比傳統方式節水10%,出苗率卻高達95%。
每天平均可播種沙漠面積300多畝。具有接水、省工、高效優勢的水稻旱直播技術,適用于沙漠邊緣水資源匱乏的地方。為了讓沙漠水稻長得更好,當地農民還通過增加沙漠有機質和微量元素、微生物菌肥方式,繼續改善沙漠土壤質量,繼續提高和擴大旱水稻種植面積。
種糧大戶張正乾揭秘:我們每年往沙地里灌5方羊糞+200公斤油渣,硬是把“沙漠胃”改造成了“營養土”!去年試種畝產就達500公斤,這波操作直接讓沙漠變糧倉!
中國治沙的智慧密碼。
這場人沙大戰背后,藏著中國人的生存智慧:以水定綠:在降水不足100毫米的沙漠邊緣,選種耐旱的沙拐棗、梭梭等植物。用土壤改良劑和微生物菌肥提升地力,既種生態林也種經濟林,玫瑰花、紅棗讓農民增收。
如今站在沙漠邊緣,你會看到震撼的一幕:一側是漫天黃沙,一側是郁郁蔥蔥的防護林,中間還有金黃的稻田隨風搖曳。這條"綠色圍脖"每年可阻擋數千萬噸流沙,保護著南疆數百萬畝農田和城鎮。
向每一株"沙場"植物致敬。
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這些沙漠里的植物戰士才是真英雄——梭梭扎根10米深,胡楊"活一千年不死",紅柳開著最艷的花,它們用生命筑起了這道綠色長城。而比植物更動人的,是那些年復一年在風沙中種下希望的治沙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