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影視、文化作品中,方世玉是一代大俠,其相關事跡可謂家喻戶曉。不過,鮮為人知的是,這個紅遍全球的“少林十虎”之一,卻與肇慶有著較深的淵源。相傳,他是鼎湖區羅隱社區方家村人。在歷史長河中,他與肇慶留存有哪些故事?我市又該如何擦亮其文化底色?連日來,記者沿著方世玉足跡進行了采訪。
方家村建了一批與方世玉有關的宣傳標識。 記者 戴福鈿 攝
方世玉傳說在方家村世代相傳
走進位于鼎湖區坑口街道羅隱社區方家村,經過村口的鼎湖山慶云寺下院——憩庵后,可見羅隱方家村村牌,村口大榕樹下,豎有一塊標識牌,上寫“方世玉故里,羅隱方家村”等字樣。
“據我們世代相傳的說法,方世玉是方家村人,村里大多數人都能說上其一二事跡。”方家村村民、鼎湖區非遺項目“方世玉的傳說”傳承人方國堅介紹,方家村于明崇禎年間建村,由開村先祖方以修從佛山南海遷至此地。相傳方世玉為其七代孫,自小便習得一身好武藝,通曉各種兵器。
清乾隆年間,方世玉因在擂臺上打死“雷老虎”,遭到清兵追殺。村里人為避免受牽連,紛紛銷毀和丟棄與之有關的物品。后村莊遭洪水侵襲,祠堂被沖垮,族譜丟失,自此,有關方世玉的證據證明難尋蹤跡。
在方家祠堂,記者看到多幅寫著“鼎湖方世玉”的牌子。村民方仲明告訴記者,他從村中長輩口中得知,方世玉的祖屋就在祠堂附近,目前已被其他建筑取代。
“盡管沒有實物可證實方家村與方世玉的關系,但是,長期以來,不乏前來尋找方世玉蹤跡的外地群眾,為村里增添了不少人氣。”方仲明說,伴隨著該村名氣的逐漸打響,前些年,陸續有文旅投資者往該村考察。
鼎湖山“幽處“題刻,有方世玉所留一說。記者 戴福鈿 攝
據聞鼎湖山有墓碑和衣冠冢
鼎湖山學藝、拜師至善、建有墓碑和衣冠冢……除了方家村,在鼎湖山,同樣流傳著不少方世玉的故事,讓人津津樂道。
鼎湖山管理處票務管理科科長梁學堯告訴記者,在鼎湖山,一直流傳有方世玉曾在慶云寺等場所活動的說法。然而,由于重修寺廟時,部分資料遺失,相關傳說至今難以印證。
“聽說,景區里有兩處方世玉的衣冠冢,一處位于蝴蝶谷水庫的水下,一處位于‘五棵松’處。不過,一代又一代的‘鼎湖山人’曾多番探尋無果。”梁學堯透露,近年來,亦陸續有群眾及科考人員到景區探尋,結果都失望而歸。
采訪過程中,方仲明提及,在鼎湖山避暑山莊附近,曾有一塊方世玉的墓碑。對此,鼎湖區廣利街道居民黎三牛證實,他小時候上山曾看到過。
遺憾的是,該景區在修建停車場時,施工單位將墓碑挖走并堆放于后山,“得知情況,我曾帶著數十名村民前往尋找,奈何現場山石較多,沒有找到。”方家村方仲明無奈說。
在鼎湖山景區上慶云寺的山路上,有個“幽處”二字的石刻,署名“鐵城方世杰”。有一種說法此為方世玉所刻,因清朝佛山曾叫做鐵城,方世玉長期在佛山活動,因其被清廷追殺,因此改名為方世杰。
梁學堯告訴記者,盡管至今尚未在鼎湖山尋到方世玉的蹤跡,不過,為弘揚方世玉的武術文化與俠義精神,近年來,鼎湖山依托導游團隊、新媒體平臺等,廣泛宣傳方世玉與肇慶的故事,同時策劃了與之相關的打卡集印章等活動,進一步提升了游玩體驗,得到了游客的積極參與。
探索推動文旅融合發展
足跡難尋,故事卻仍在延續。近年來,依托方世玉與肇慶的相關傳說,方家村等地相繼迎來發展機遇。同時,我市有關部門亦作出了諸多探索,進一步推動了地方文旅融合發展。
鼎湖區文化服務中心主任、文化館館長張潔介紹,這些年,中心整理、編寫了方世玉與肇慶的故事,如“鼎湖方世玉的傳說”“方世玉打虎”等。其中,“鼎湖方世玉的傳說”于2020年成功申報區級非遺項目。同時,圍繞其武術元素,編排了“少年方世玉”“方世玉洪拳”等表演,得到大眾的認可。
2016年,肇慶著名作家何初樹撰寫的長篇小說《西江方世玉》首發,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肇慶與方世玉”題材長篇文學的作品的空白。
羅隱社區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陳金星亦坦言,一直以來,該村致力依托方世玉的傳說,打響方家村品牌。打造了一支以方世玉命名的醒獅隊,延續武術氛圍,在村內掀起習武熱潮,完善一批宣傳標識等。
這些年,在市有關部門推動下,方家村迎來了意向投資商,計劃在村內修建方世玉故居、方世玉廣場、武術體育館、民宿集群等,旨在將其打造成集旅游、文化等于一體的特色村落。遺憾的是,基于種種因素,該項目現今陷入停滯。
來源:肇慶市融媒體中心 記者 戴福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