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華南農業大學牽頭,聯合18家單位共同承擔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華南和東南沿海單、雙季稻大面積單產提升關鍵技術與集成示范”啟動暨實施推進會在廣州召開。市農林科學院作為18家單位之一,負責實施再生稻稻田綜合種養關鍵技術創新與模式構建,并在鼎湖區沙浦鎮的市農林科學院種植基地開展試驗。
肇慶農林科學院試種再生稻現場。記者 楊永新 攝
4月9日,記者在基地見到,技術人員正忙著指導工人插秧,對行距、株距、株數等要求嚴謹,一絲不茍。這些看上去再普通不過的秧苗,其實充滿科技含量,從初始的育種到插入水田,再到收割后的繼續生長,將有技術人員全天候觀察、記錄。
“本次試驗品種有35個,如華航香銀針、粵禾絲苗、青香優19香、貴優新占、旱優78等,它們具有優質、穩產、抗逆性強、再生能力高等特性,屆時將從中篩選優良再生稻品種進行示范推廣。”市農林科學院副院長、正高級農藝師鐘春燕說。
傳統的水稻早造收割后,晚造再次翻地,并重新育種、插秧、施肥等,投入的人力物力等成本大時間長。“如果再生水稻模式試驗成功,可節省近半成本,并提高土地使用率,增加經濟效益。”市農林科學院糧油所所長、高級農藝師黃益強說。
黃益強介紹,利用再生水稻的種植模式,可為種植戶帶來諸多好處,“早造收割后,稻茬上存活的腋芽通過適當的栽培管理,有再生功能,可繼續生長發育、成穗,晚造不必再耗時耗力去翻地、播種和移栽秧苗,同時施肥用藥量也能明顯減少,種植環境更生態、環保,稻米品質更綠色、健康。”
“再就是提高土地使用率。”黃益強說,由于再生水稻的種植周期比晚造傳統水稻早30多天,可為農民發展冬種提供了時間優勢,用于發展生長周期較短、種收循環較快的蔬菜等作物,讓土地產生更多經濟效益。
據鐘春燕介紹,該項目聚焦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和水稻產業發展之所需,也是落實《2025 年廣東省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實施方案》的具體舉措,市農林科學院將加強同省內外科研院所和高校交流,圍繞項目的研究內容和研發目標,強化核心技術創新突破和示范應用推廣。通過項目實施,屆時篩選適合本地推廣應用的再生稻品種和綠色增效栽培技術,助力我市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和水稻產業高質量發展。
來源:肇慶市融媒體中心 記者 楊永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