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日本、法國等高鐵先行國家相比,我國的高鐵事業起步雖然較晚,但是發展速度之快卻是史無前例,高鐵總里程已經達到4.8萬公里。
在我國近200條高鐵線路中,最賺錢的一條線路居然是投資金額最高的京滬高鐵線。最近,上市公司京滬高鐵發布2024年度財報預告,呈上了一份業績炸裂的報表,震動資本市場。
業績繼續長虹
預計2024年,京滬高鐵實現歸母凈利潤125億-130億元,較2023年115.46億元增長8.3%-12.6%。這份成績單不僅創下疫情后利潤新高,更以日均盈利3400萬元的恐怖效率,徹底擊碎了外界對高鐵商業模式的質疑。
要知道,當年修建京滬高鐵,質疑聲不斷。在基建投資回報普遍承壓的背景下,這條1318公里的鋼鐵動脈如何煉成"印鈔機"神話?其利潤密碼中隱藏著怎樣的戰略智慧?
從財務數據看,作為中國第一條實現盈利的高速鐵路,京滬高鐵的盈利能力已形成穩定上升通道。2021-2023年營業收入分別為293.05億、193.36億、406.83億,呈現深V型反轉,2024年前三季度收入已達323.55億,全年營收突破450億希望很大。更值得關注的是利潤質量,2024年凈利潤率預計達30.7%-31.9%,遠超國際鐵路企業5%-10%的平均水平,也同樣吊打國內其他高鐵線路。
當年京滬高鐵總投資超過2000億人民幣,按照當前的盈利回本水平,在20-25年內收回投資成本,希望是非常大的。
京滬高鐵之所以能有如此高的盈利水平,主要是源于以下幾大結構性優勢:
1、鐵路沿線經濟活躍
京滬高鐵連接了京津冀和長三角兩大經濟區,貫穿京、津、冀、魯、皖、蘇、滬,三市四省的沿線人口總數高達3.5億,輻射全國四分之一多的人口,是我國經濟發展最活躍的區域之一。
高鐵沿線客源充沛,商務出行需求頻繁,源源不斷的客流,正是京滬高鐵能夠實現盈利的基本盤,也可以說是京滬高鐵最寶貴的資產。
2、效率不輸飛機出行
自2011年6月京滬高鐵開通后,兩地列車的運行時間從過去的12個多小時壓縮到現在的4個多小時,被人稱為“陸地航班”。相比較飛機出行,高鐵的旅程雖然更長了一些。但是,搭乘飛機一般要提前一個多小時到機場安檢,而且安檢比高鐵站復雜。飛機出現晚點情況很平常,而高鐵則更加準時,時間誤差不會超過5分鐘。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機場一般在城郊,而高鐵站很多都在市區。旅客乘坐高鐵到達目的地后,無需再乘坐機場大巴或搭乘地鐵回市區。高鐵空間更大,乘客可以在高鐵上更加自由地走動,體驗上更勝飛機出行。
3、成本控制提升效率
京滬高鐵自開通起,就在提高效率上下功夫,優化運輸組織,采用"委托運輸管理"模式,將機車調度、設備維護等重資產業務外包,使營業成本增速顯著低于收入增速。這種"輕資產+重網絡"模式,讓每公里運營成本降至167萬元/年,僅為傳統鐵路的三分之一。
作為連接京津冀與長三角的黃金通道,其年運送旅客超2億人次,高峰期上座率突破95%。去年動態票價體系全面實施,商務座溢價率最高達300%,精準捕獲消費升級紅利。
京滬高鐵開通運營至今,安全運營14年,沒有出現一次安全事故。它的“賺錢效應”不僅體現在自己的財報上,也體現在對沿線地區經濟的帶動上。極大促進了長三角與京津冀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福祉改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