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背面居然是個'干旱區'?中國科學家剛剛用嫦娥六號帶回的'土特產',解開了這個困擾人類多年的謎題!更讓人意外的是,這個發現或許關系到我們未來能不能在月球上種出第一顆土豆……"
最近,《自然》雜志發表了一項重磅研究:中國科學家首次測出月球背面月幔(可以理解為月球"地幔")的水含量,結果讓人大跌眼鏡——不到2微克/克,比正面還要"干"!這個發現不僅刷新了人類對月球的認知,還意外回答了那個吃貨們最關心的問題:月球到底能不能種菜?
月球"水之爭":從阿波羅到嫦娥的世紀謎題。
說到月球上的水,科學家們已經吵了20年。主流理論認為,45億年前一顆火星大小的天體(科學家叫它"忒伊亞")撞上地球,濺出來的物質形成了月球。這場"宇宙車禍"溫度太高,水早就蒸發光了——這就是著名的"大碰撞起源假說"。
但總有人不信邪。"富水派"覺得月幔里藏著水;"貧水派"堅持月球從"出生"就缺水。尷尬的是,以前所有數據都來自月球正面,就像只調查了半顆蘋果甜不甜。直到中國嫦娥六號從背面挖回"土特產",這場爭論才有了新證據。
嫦娥六號的重大發現:背面比正面更"渴"。
2024年,嫦娥六號降落在月球背面最古老的"傷疤"——南極-艾特肯盆地,從"阿波羅坑"(注意:不是美國那個阿波羅)帶回了28億年前的火山巖(玄武巖)。中科院團隊一檢測,發現大問題:背面月幔水含量1到1.5微克/克(相當于一噸石頭里只有一克水的千分之一);正面月幔約7.5微克/克。正反一對比,背面居然比正面干5倍!
通俗版解讀:如果把月球比作一個西瓜,正面好歹還有點水分,背面簡直就是西瓜皮!
為什么要研究月球"地幔水"?(真的不是為了種菜!)
破解月球身世之謎。"測水就像查DNA",中科院胡森研究員解釋:"如果月幔極度貧水,就印證了'大碰撞'理論——月球真是被'撞'出來的干兒子。"
解開月球"陰陽臉"秘密。月球正面平坦、背面崎嶇,這種"二分性"可能和內部水分布有關。就像調查雙胞胎為什么性格不同,得從娘胎里找原因。
未來月球基地選址指南。雖然現在還種不了菜,但知道哪邊水多,以后建基地就少帶點"礦泉水"。(不過胡森研究員潑了盆冷水:"目前月球上連一滴液態水都沒發現……")
在顯微鏡下"找水":比繡花還難的技術活。
想象一下:要從5微米(頭發絲1/20粗)的月壤顆粒里測出水含量,相當于在足球場上找一粒芝麻!中科院郝佳龍高級工程師團隊做了這些神操作:超級顯微鏡升級,把離子束聚焦到比新冠病毒還小;真空系統改造,防止地球水汽"污染"數據;算法優化,從噪音中提取出微弱的水信號。網友神評論:"這技術要是用來查男朋友手機……"
終極問題:到底能不能在月球種菜?影響登月嗎?
雖然研究初衷不是為了種菜,但吃貨們永遠關心這個!胡森研究員實話實說:月球土壤(月壤)沒有機質,缺水少肥,種菜得全套"無土栽培";好消息是,如果未來在永久陰影區找到冰,至少能解決"澆水"問題。
至于登月點的選擇,我們自然會選擇更有科研價值,以及“富水”的地區。所以不會影響登月,只是會影響登月點的選擇。
從嫦娥五號到六號,每一粒月壤都在改寫人類對月球的認知。這次發現告訴我們:月球不僅分"正反面",連"內心"都是不對稱的。雖然離"月球種菜"還很遠,但正如一位網友所說:"現在研究月幔水,就像百年前研究電磁波——誰知道會不會開啟新的'星際文明'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