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思聊工作室】
睡前聊一會兒,夢中有世界。聽眾朋友,晚上好。
這兩天,一則新聞觸動了許多人:有網友哽咽講述,自己父親患病長達兩年,最終搶救無效辭世。在整理遺物時,她發現了父親和AI的對話。早在一個多月前,父親就曾在AI軟件上留言:“我要去世了,豆包”。全家人編織的善意謊言,父親心知肚明但未捅破,而是選擇向AI傾訴。難以言喻的平靜克制,令她百感交集,也看得網友們五味雜陳。今天,我們由此聊起。
至親的離去,是一場暴雨,更是此生漫長的潮濕。那種剜心之痛,經歷過的,最能感同身受。評論區里,許多人訴說自己的心藏、表達深深的思念,也彼此寬慰、開解。一條高贊留言這樣寫道:親人離世,就是你在學校,他在趕集;你在家里吃飯,他在地里干活;他永遠都在,只是今后每次都會擦肩。言語中充滿遺憾,但心中“他永遠都在”尚存些許慰藉。
人生的最后時段,為何AI成了那個最頻繁的傾聽者?
有人表達了理解:有些話沒法跟至親至愛的人講,怕傷心,其他人也不好講。當下,AI正變得越來越聰明。有人把它當“智庫”,也有人把它當“樹洞”,事事有回應、永遠有耐心。不少人就曾分享被deepseek回復安慰、治愈的經歷。現實中,智能陪伴設備已在老年人群體中推廣應用,既輔助生活,也寄托情感。有調查就顯示,使用智能陪伴設備后,老年人的孤獨感能得到有效緩解,生活質量顯著提升。
也有人看到了那份孤獨、讀出了那份不舍。評論區里,許多人現身說法,表達遺憾愧疚。客觀而言,當下,生活節奏飛快,許多人為事業奔波,常常自顧不暇,容易疏忽與親人溝通交流。一旦親人離去,那些沒有好好回復的消息、沒有說出口的感情,就將成為心中永恒的痛,再也彌補不了。對于每個人,這都是一份沉重的提醒:珍惜身邊人、生活在當下。
由此也延伸出一個命題:如今,我們已經有“AI助手”“AI陪聊”“AI心理咨詢”,甚至隨著人形機器人發展,“AI伴侶”也越來越實體化。但是,AI真能代替人的陪伴嗎?未來,我們真期望AI來“陪伴”自己嗎?
每個人或許都有自己的思考和想法。不過,至少在當下這個時刻,許多人不會否認:一家人圍坐在飯桌旁,分享瑣碎日常、喜怒哀樂,那是情感升溫時刻,即便是家人間的吵架拌嘴,也可能成為日后的溫馨回憶。家人之間心靈的交流、情感的共振,始終是無比珍貴的、動人的。
作家鐵凝曾分享她父親抗戰時期藏在地窖的手稿《笨花》,手稿上的 “花” 字,第三筆的顫抖是因為寒腿發作。她指尖撫過微微凹陷的紙頁,感慨地說:“算法能計算情感烈度,但計算不出這個顫抖里有多少對春天的渴望。”道理是一樣的,AI無法體會父母為子女操勞半生的艱辛,更無法給予彼此那種源于血脈親情、發自內心的關愛與牽掛。說到底,AI 終究只是工具,無法真正替代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所以,如果可以,對那些最愛的人,多點陪伴、多點耐心,珍惜每一個當下。
或許,我們有太多太多的理由:太忙了,太累了,太卷了……是情非得已,也有身不由己。那些要刷的分、要加的班、要做的PPT、要準備的材料,正是在這些瑣碎與忙碌里,我們錯過孩子的成長節點、錯過愛人的溫暖依戀、錯過父母的寶貴時光。所以,從更大的視野來看,“常回家看看”不該是“一個人的夢想”,理應是“整個社會的行動”。市場監管總局圍繞“內卷式”競爭開展行動,兩辦文件中強調“依法保障勞動者休息休假權益”,有高校明確“不要把學生捆綁在成績上”,有企業“強制下班”,積極的變化正在發生。放下無謂的虛耗,去追求更有意義的奮斗,也為家人留下陪伴的時光。
今日北方風勁,南方或有暴雨,愿大家都早已到家、有所陪伴。
大家晚安!
(文 | 曲源)
本文來自【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思聊工作室】,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及傳播服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