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開放性問題,也是一個常談常新的問題,津城沐雨認為,北宋交“保護費”保和平,是個“精明透了”的行為。
北宋交“保護費”的經濟賬。
北宋鑒于唐朝末年和五代十國以來武將多亂的歷史教訓,建國之初邊定下了重文輕武的基本國策。
在武力上,宋朝大力削減武將的權力和地位,嚴格限制武將自由發揮的余地,并采取強干弱枝的辦法,把地方軍中的精銳調到中央,弱化地方的軍事力量。
重文輕武的確減少了武將的潛在危險,但也嚴重削弱了宋朝的軍事力量,軍隊戰斗力下滑。
在對外戰爭上,直接的表現就是疲軟,最終以失敗告終。
遼軍大舉南下后,嚇破膽的宋真宗,最終和遼簽訂了“澶淵之盟”,開啟了以金錢換和平的形式。
“澶淵之盟”中規定,北宋每年向遼國輸送白銀10萬兩,絹20萬匹,稱為歲幣。并且在邊境開設榷場,進行互市。
這么多錢在宋朝皇帝眼里是多是少呢?在“澶淵之盟“簽訂前,宋真宗囑托前去談判的曹利用,表示只要能和平,送給遼國百萬錢財又如何,還是寇準私下又告訴曹利用,如果超過30萬,我就砍你頭,要不可能更多。
可見,在宋真宗眼里,30萬算什么,一百萬又如何,那都不叫事兒!
原來,宋朝不和遼軍打仗,每年節省下來的軍費又何止千萬,而且送給遼的這10萬兩白銀和20萬匹絹,宋朝每年都可以從遼那里賺過來更多。
單就經濟賬來說,這筆“保護費”簡直是太值了。
北宋交“保護費”的生存賬。
說完了經濟賬,我們來看看生存賬,何為生存賬?就是宋朝花錢買和平這筆賬,到底有沒有利于生存。
宋朝經濟發達,是古代王朝中相對富有的朝代,歲幣買和平在經濟上劃算,然而這里面隱藏著一個潛在的問題。
現在雙方都樂意用這個數額的金錢達成不打架的協議,可是哪一天,遼想要的更多怎么辦?或者人家不要了,就想要你的命,然后把你的資源據為己有,你宋朝怎么辦?
這時候已經馬放南山、刀槍入庫了,面對對方的大刀長矛,你的錢還好用嗎?
就像建國初,老大哥說咱們不必搞原子彈和先進武器,說他們會保護我們,偉人說,如果哪天下雨你把傘收起來,挨淋的是我!
武力這種東西,你可以不用,但當你沒有了,你越有錢,你就越不安全。
宋朝重文輕武,加上經濟發達,一切都換算成錢多錢少,在太平日子的確欣欣向榮,可這都是珍珠泡影,就像《清明上河圖》的隱喻:繁榮下的隱患。
宋朝不用和遼拼殺了,武人沒有用武之地,一切向錢看,物質需求滿足了,就是精神滿足和藝術創作。
唐宋八大家,宋朝占五個;人家宋朝的奸臣,那也是頂頂有能力的,你能說高俅沒有一技之長嗎?蔡京的書法那也是一流的,萬古奸臣秦檜,人家的書法也是讓很多人望塵莫及的。
什么原因?大家都不去武備了,錢又多,有錢又有閑,就有時間發揮藝術細胞了唄!如果我哪天不需要為金錢發愁了,拿著毛筆練上十年八年,那寫的字也會比現在好看,在讀的各位也是。
基數大了,人均法拉利的年代,宋朝文藝人才多了,連奸臣都是有藝術才能的,并不是說有藝術的人是壞人,而是有藝術才能的人出了壞人。
長期的舞文弄墨,錢能買來和平,然后和平又能換來更多的錢,誰還去努力去打仗呢!誰還會努力去工作呢!
就像現在的某國,發現金融手段更輕松、更能掙錢,誰還愿意辛辛苦苦擰螺絲呢?去工業化容易,再回制造業難如登天。
就像我們老祖宗說的,由儉入奢易,由奢返儉難。住慣了大別墅,誰還愿意住大通鋪?
宋朝通過交“保護費”的方式換和平,潛意識里讓自己松懈武備,換來了眼前和平,卻最終連生存下去都不可能。
飲鴆止渴,不渴了,也完了。
對此,大家認為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