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的開門紅剛剛落下帷幕,某些指標從數據上看,又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可這后面基層員工究竟付出了多少,卻無人知曉。
管理層只能看到數據的漲跌,殊不知,亮眼數據的背后,還有無數員工正在“帶錢上班”,傾其所有。
臨近一季度末的某個深夜,某銀行柜員在朋友圈發了一張五杯咖啡的照片,配文“續命完成”。
這樣的場景,銀行員工再熟悉不過了,每天兩杯咖啡是標配,如果還要熬夜加班,那就真不知道要喝多少杯了。
“銀行員工的工資,反哺銀行KPI”成為行業潛規則,這場荒誕劇正撕開金融系統最隱秘的傷疤。
一、畸形的考核體系
“二月份任務剛完成,季度末存款時點沖刺又來了,這次每人要拉800萬。”某銀行員工在網站上吐槽,下面全是銀行人的跟帖。
在看似光鮮的季度報表背后,既有對私柜員用工資補貼客戶贖回理財的利差,又有理財經理自費購買貴金屬湊中間業務收入,還有客戶經理用信用卡分期買保險沖銷量。
這種“業績返祖現象”絕非個案,同業交流的時候,幾乎每一個銀行員工,或多或少都有貼錢上班的經歷。
管理層把“資源整合”簡化為按人頭攤派指標,將“過程管理”異化為微信群的死亡倒計時,一線員工早已淪為行走的提款機。
“總行要數據,分行要面子,支行要活命。”為了不再被管理層督導,客戶經理不得不將父母的養老錢拿來存定期,柜員用年終獎購買本行代銷的基金。
這種飲鴆止渴的惡性循環,暴露出銀行業最致命的病灶,管理能力無法匹配發展野心,員工的血汗錢就成了最便捷的“潤滑劑”。
二、割肉飼虎的困局
“這個月工資到賬5783元,其中3000元買了行里代銷的保險。”無意中翻閱行里理財經理的記賬本,看到了連續六個月出現“工資回流”記錄。
這樣的情景,行里的員工并不感覺到驚訝,似乎已經成為了約定俗成的規矩。
考核任務與績效工資深度捆綁,基層員工就會陷入“越努力越貧窮”的怪圈。
想要完成指標就得倒貼錢,不完成任務則扣罰更多工資,與其被扣,還不如用工資來維系自己的客戶。
不過,這種系統性壓榨正在引發雙重危機。
銀行員工的家庭財務可能出現崩盤,行業的收入每況愈下,到手的工資還得用出去,真正能留給家庭的收入少之又少。
職業風險容易失控,理財經理為沖銷量誘導客戶購買高風險產品,事后用工資補償客戶虧損,這種私了行為正在積累“重大合規隱患”。
很多客戶表示,明顯能感覺到銀行員工在推薦產品時,更關心的是他們的業績,產品并不適合自己。
更令人心驚的是,這種扭曲的考核機制正在培養“造假基因”,沖時點的資金掮客又訂單不斷了。
三、讓銀行回歸服務本質
“開門紅期間,我幫行長完成了3000萬存款任務,但考慮到現階段的收入,不得不暫停孩子的興趣班。”某資深客戶經理的控訴,撕開了管理層精心粉飾的太平。
銀行想要打破這種畸形生態,可以考慮從兩個維度進行外科手術式改革。
比如取消時點沖刺等虛假指標,建立客戶資產持續增長模型,將員工自購行為納入合規審計,引入客戶滿意度、產品持有周期等質量型的考核指標。
實行決策機制逆向改革,每月設置“基層提案日”,由一線員工向總行陳述市場實情,建立任務指標聽證制度,未通過可行性論證的指標不得下發。
員工不再為填報表而戰,才能騰出雙手為客戶創造價值。
銀行的營收不該裝著員工的血汗錢,考核的豐碑更不能澆筑著基層的血淚。
真正的金融改革,應該從讓員工體面地賺錢開始。
如果每個銀行人都得自帶“戰略儲備金”上班時,這個行業離真正的危機,可能只差一次擠兌的距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