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戰友大家好!如今,每年軍隊院校培養的生長軍官約有18000人,士兵考學或提干的人數大概為3500人,直招軍官每年約3800人。如此算來,每年軍官補充數量頗為可觀,接近25000名軍官充實到部隊。
隨著越來越多軍官進入部隊,不禁讓人思考,是否會重回到軍改之前的狀況,過上幾年又有大批干部被安排轉業呢?新老更替的確是現實存在的問題,外面人員大量涌入,內部自然會有部分人員流出。
以2025年直招軍官報名情況為例,報名工作結束后的數據顯示,招錄人數為3838人,報名人數達17606人,平均競爭比例為4.59 : 1。這一競爭比例相對不大,或許是因為報名要求較高。畢竟這個比例意味著約五個人報名就有一人會被錄取,要是部分報名者缺考,甚至可能四個人報名就錄取一人。
像國防大學計劃招20人左右,只有30人報名,要是再有部分人不去考試,幾乎是有多少人報名就錄取多少人了。由此可見,直招軍官相對容易補充到部隊。再加上每年士兵考學提干以及院校培養的生長軍官,每年補充的軍官總數確實較多。
我們都知道,軍隊一直在強調優化人才結構。一方面,部分崗位數量不斷增加,比如理工類崗位,直招軍官中理工類專業居多,軍隊院校培養方向也有所體現,像我上學時的軍事新聞專業,如今很多都已取消。但另一方面,偏遠地區崗位卻可能出現招不滿人的情況,這就形成了結構性矛盾,崗位供需不平衡。
直招軍官從地方招募部隊急需人才,這本是很好的渠道。不過,從各單位報名情況來看,差異較大。
例如國防大學招21人,32人報名;火箭軍231個名額,620人報名;而信息資源部隊的助理工程師崗位,競爭比例高達1 : 112,壓力巨大。整體來看,直招軍官呈現重技術輕指揮的趨勢,雖有排長崗位招錄,但主要還是集中在技術類崗位。這可能會導致技術軍官數量增多,而基層指揮崗位出現斷層。相比之下,士兵考學提干群體由于來自部隊,對部隊情況熟悉,在一定程度上能保障基層指揮力量。
目前預計2025年士兵考學人數有可能突破5000人(原文“50000人”可能有誤,按前文數據及常理推測應為“5000人”),若維持現有的補充規模,士兵晉升通道的錄取率可能會面臨“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局面,尤其是女兵考軍校壓力依舊很大。多數考上學的士兵基本都會被錄取,因為是100%提檔,超600分的考生占55%,且大家基本都會服從調劑,退檔率極低,不足1%。
從當前軍官補充情況分析,如果生長軍官、士兵考學和直招軍官每年以2.5萬人的規模增加,高技術院校畢業生往往傾向于留校或回到機關工作,直招軍官和士兵提干群體則更多補充到基層。特別是士兵提干,可能使基層指揮崗位快速飽和。生長軍官軍校本科畢業后授少尉正排軍銜,一開始也都要到基層,這也會促使基層軍官人數迅速增多。
按照目前軍官總數持續增加的趨勢,入口寬于出口寬的情況逐漸顯現,轉業壓力可能在2030年前后較為明顯地爆發出來。
鑒于當前軍官補充規模已達到軍改前水平,且存在技術崗位過熱、邊遠地區崗位遇冷的局面,建議對相關政策進行動態調整。比如,優化服役年限,以前規定本科畢業到部隊干齡需八年才可轉業,直招軍官進入渠道相對容易,是否可將直招軍官服役年限改成“8 + 3”,以此緩解軍官編制壓力。
大家對此怎么看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