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間我非常喜歡看軍博的節目,因為他們不僅介紹小裝備,也介紹大型裝備,而且還能通過他們的鏡頭還能看到大裝備的內部。這是我們去現場參觀看不到的部分。今天咱們繼續跟隨俄文作者的鏡頭看看他們的經典戰車。
裝甲車是如何誕生的
在偉大衛國戰爭爆發時,紅軍裝備中的輕型裝甲車只有一款——早在1930年代中期就已顯得相當落后的BA-20型,其采用的是4×2輪式結構。直到1941年9月,才做出決策研制新的輕型裝甲車。
其原型來自一輛繳獲的德國Sd.Kfz.221裝甲車。這輛車在庫賓卡試驗場測試后被運往高爾基(今下諾夫哥羅德)。在那里,維塔利·格拉喬夫領導的設計局在極短時間內造出了蘇聯版的裝甲車,盡管采用了德國的一些設計理念——主要是關于跳彈式裝甲和車體總體結構的思路,但整車設計仍屬自主完成。同時借鑒的還有側門設計以及炮塔基座結構(該基座固定了座椅、機槍支架以及與炮塔連接的傳動桿),這種結構在水平瞄準方面最為簡單實用。
整輛車的開發僅用了半年,因此在1942年開始投入實戰之后,還需要邊使用邊改進。為了盡可能加快生產,除車體外,廣泛采用了當時已有的GAZ-64越野車的成熟部件。
車體采用棱角分明的焊接裝甲結構,顯得緊湊有力。傾斜安裝的裝甲板能夠彈開步槍子彈和彈片,但即使是威力較弱的德國37毫米炮彈也能將BA-64炸成碎片。
動力部分采用的是GAZ-MM的四缸3.3升發動機,功率50馬力,能使用低標號汽油和機油。然而冷卻效率不足——散熱器被安置在封閉的車頭裝甲板后,僅在底部開有小型通風縫隙。
來自越野車的懸掛系統支撐不起近2.5噸戰斗重量的裝甲車,僅行駛幾千公里就會磨損嚴重。
標準的后橋無法獨立應對加重后的整車質量,因此必須接入前橋。
傳動系統為4速手動變速箱,單級分動箱,并通過兩根傳動軸將動力傳遞給前后驅動橋。前橋為可切換式。但如果駕駛員在未接通前橋的低擋狀態下行駛,后橋經常會損壞。因此部隊中常由技師將分動箱鎖死,強制保持全時四驅狀態,即使這樣會加劇零件磨損。
變速箱沒有同步器,1檔傳動比為6.4,幾乎等同于低速越野檔。
輪胎為防彈型,內部填充泡沫橡膠。
由于重心升高,以及繼承自GAZ-64的狹窄輪距(僅1240毫米),該車極易翻覆,其最大傾斜角僅為17度。正因如此,到了1943年,裝甲車(以及隨后更新的GAZ-67輕型越野車)更換了與GAZ-M1相同的寬輪距車橋,將輪距增至1460毫米。此外,還在車側加裝了觀察孔,使駕駛員的視野略有改善。
乘員配置
車組由兩人組成。駕駛員幾乎是半躺在地板上的一個簡易小凳上開車——實際上是騎坐在變速箱上。換擋桿從雙腿之間伸出,他幾乎貼著嚴重左偏的方向盤坐著,雙腿夾著發動機:為了提高保護性,動力單元被極限地向車內挪動。
外部那個低矮的側門需要專用鑰匙才能打開。駕駛員的“座椅”其實就是一根管狀框架,帶一個短靠背和簡陋的帆布側撐。
車內沒有任何隔斷!冬天還算是好事:在這個布滿縫隙的鐵皮盒子里,多少還能聚點熱氣。但到了夏天,車內溫度能飆升到50~60°C。
方向盤和踏板都很緊、很沉。方向柱右側的狹窄空間里是油門和剎車,左側是離合器。
即使是在行軍狀態下,駕駛員眼前也只有一個像平板電腦大小的小窗可視。而一旦進入戰斗狀態,這個窗也會關閉,只剩下艙蓋上的一個坦克式觀察縫隙。
指揮兼射手的位置設在炮塔中,是一個類似摩托車坐墊的“坐騎”。而裝手榴彈的箱子則直接位于油箱上方。
炮塔若敞開,最佳的進入方式是從車頂跳進來,而不是擠過駕駛員座位。指揮員/射手坐在小小的摩托車墊上。其后方,也就是車體內部,是一個危險的鄰居——油箱。左邊是電瓶,右邊則是彈藥和急救包。
裝備的是一挺裝有彈盤的DT-29型7.62毫米機槍,射手通過用腳蹬地來旋轉炮塔。該炮塔的垂直射界較大,因此BA-64不僅能執行防空任務,還能在城市戰中發揮作用,從街頭向樓上目標射擊。
不過火力總體仍顯薄弱。設計人員曾嘗試安裝更強的武器(如25毫米自動炮、大口徑12.7毫米DShK重機槍,甚至只是彈鏈供彈的SG-43機槍),但都未成功——因為炮塔實在太小,裝不下這些武器。
戰斗歷程
BA-64裝甲車一路打到了柏林,也曾參與對日作戰。戰后,它們又在華沙條約國家、中、朝軍隊中服役了很長一段時間。到1946年為止,共生產了9063輛。
1942年,早期型的BA-64進入部隊時,車上僅配有一個大燈,并帶有遮光裝置以防夜間被發現。
這些裝甲車通常編入坦克軍、摩托化團或偵察營。在實戰中,BA-64被廣泛用于偵察、通信以及行軍隊列的戰斗警戒任務。
我們介紹的這輛BA-64,現藏于塞利格爾的軍事技術博物館。這輛車曾隸屬于由米哈伊爾·德米特里耶維奇·索洛馬京少將指揮的第1機械化軍。在1942年的勒熱夫戰役中,該部隊在撤退時被德軍包圍,被迫突圍,為防止裝備落入敵手,只能自毀。后來,這輛裝甲車在白伊城(Бе?лый)附近被發現,損毀嚴重,但在經歷了長時間的修復后最終得以恢復。
BA-64無疑為勝利做出了自己的貢獻。但更重要的,是那些駕駛它浴血奮戰的戰士們的英勇事跡!光是坐在這臺車里就不容易,而他們卻在這種車上戰斗、并取得了勝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