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記憶的幽微處,有個畫面始終鮮活如初:姥爺坐在老榆樹下,專注編筐。竹篾在他手中靈動跳躍,似有生命。陽光透過枝葉,灑下細碎光影,與姥爺?shù)膶W⑸袂榻豢棧蔀猷l(xiāng)村歲月里永不褪色的一幕。
“編筐編簍,貴在收口?!崩褷敵0堰@話掛嘴邊。年幼的我只覺是句口訣,并未深思。周末閑逛,偶遇了一位老人編筐,恍然把記憶拉到了小時候,竟然愣愣地站在旁邊看了很久。起初是最尋常不過的起底,各種顏色的編條縱橫交錯,似無特別。隨著老人筐簍雛形漸顯,每一道工序都有條不紊,可最讓我著迷的,還是收口。
收口時,老人神情格外凝重,像是在完成一個神圣的儀式。他的雙手不再似之前那般快速翻動,而是輕柔、細致,每一根荊條的走向都被他精準把控。多余的編條被巧妙修剪,留下的部分嚴絲合縫,緊密相依,最終完美融合,讓筐簍從一件半成品搖身一變,成為結實又美觀的器具。那一刻,我才明白,這看似簡單的收口,實則是整個編筐過程的靈魂。
閑聊間得知,老人已經(jīng)83歲,這門手藝,是老人一生的堅守。他年輕時,編筐是家里的生計來源。走街串巷,售賣自己親手編織的筐簍,換回生活所需。歲月變遷,現(xiàn)代工業(yè)產(chǎn)品不斷沖擊,手工編筐的市場越來越小,很多人都放棄了這門手藝,可老人卻從未想過放棄。他說:“這不僅僅是編筐,是老祖宗傳下來的東西,只要我還能拿得動編條,就不能讓它在我手里斷了?!?/p>
在老人身上,編筐早已超越一門手藝,成為一種人生態(tài)度。每一次編織,都是與過去對話,與傳統(tǒng)接軌。他用粗糙的雙手,傳遞著手藝的溫度,訴說著對生活的敬畏。編筐的過程,如同書寫人生篇章,有起有伏,有平淡有高潮,而收口,則是對人生的總結與升華。
人生之路,又何嘗不像編筐?我們在歲月里忙碌奔波,不斷積累經(jīng)驗,編織夢想。一路上,有成功的喜悅,也有失敗的挫折,有順風順水,也有坎坷崎嶇。而如何“收口”,則考驗著我們的智慧與修養(yǎng)。有的人在人生將盡時,回首往事,滿心遺憾,像是一個沒有收好口的筐簍,千瘡百孔,殘缺不全;而有的人,卻能在生命的尾聲,坦然自若,用平和與滿足為人生畫上圓滿句號,恰似那完美收口的筐簍,堅實而美好。
如今,姥爺已不在,但那編筐的畫面和“編筐編簍,貴在收口”的話語,卻深深烙印在我心間。它時刻提醒著我,無論做什么事,都要善始善終,注重細節(jié),因為最后的“收口”,才是決定成敗與價值的關鍵。這不僅是編筐的藝術,更是傳承的精髓,是貫穿一生的人生哲學。
關注民生周刊視頻號
作者 | 李榕榕
主播 | 李榕榕
編輯 | 姜玉函
責編 | 朱浩銓
出品 | 民生周刊新媒體部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