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陽晚報全媒體記者 袁碩望 通訊員 王力 何震
破局“三多三難”:從“廠區孤島”到“治理共同體”
云溪區安居園社區建設于2002年6月,是原國有企業巴陵石化公司所轄。2020年12月隨“三供一業”移交由云溪街道正式接管。2021年8月份,安居市場片區隨區劃調整劃入社區管理,后成立安居園社區居委會。社區占地面積約30萬㎡,總建筑面積約34萬㎡,規劃為春、夏、秋、冬、竹、菊6個苑片,目前共有居民樓棟84棟,住戶2442戶,常住居民7400多人,離退休居民約2800人,其中巴陵石化公司的退休職工居多。
安居園社區作為原巴陵石化公司移交的老舊小區,長期面臨“離退休居民多、矛盾糾紛多、遺留問題多”的治理困境。社區以黨建引領為核心,凝聚治理新合力,變“社區獨奏”為“多元共治”,將國企移交的“陣痛期”轉化為基層治理創新的“機遇期”,通過“群英斷是非”工作法與多元共治機制的結合,逐步打破廠地居民間的心理隔閡。
為破除基層治理難題,安居園社區立足實際,推動基層治理變“一方獨角戲”為“大家一起干”,大力推行“群英斷是非”工作法,并探索其與三長制、居民代表聯系服務群眾機制相結合的新路徑。通過居民自薦、群眾推薦、民主推選等方式,吸收一批黨員代表、退休職工、青年志愿者、行業專家等組建“群英”,17名“群英”被納入“群英庫”,成為居民自治的中堅力量。
南門開通工程中,社區通過黨員牽頭、居民代表協商、專業團隊論證的“三方聯動”模式,化解了長達20年的爭議,既解決了消防隱患,也通過施工效率的提升贏得居民信任。
這一案例,凸顯了黨建引領下“廠地共議”的實踐價值:通過賦權居民參與決策,將“自上而下”的行政指令轉化為“自下而上”的自治共識,推動廠地文化從“物理融合”邁向“情感融合”。
社會工作視角下的治理創新:資源整合與精準服務
從社會工作“助人自助”的理念出發,安居園社區通過以下路徑重構治理生態:
多元主體協同:吸納黨員、退休職工、行業專家等組建“群英庫”,形成“居民自薦+民主推選”的自治中堅力量。推行“社區治理合伙人”模式,通過機關干部下沉、社會組織聯動實現資源整合,打造議事新平臺,變“被動參與”為“主動出診”。
將“群英亭”“群英議事會”等著力打造成了解社情民意、匯聚智慧力量、回應群眾關切的平臺,對矛盾糾紛、環境改造、公共設施完善等重大事項共同協商研究解決。
堅持“不為群英設門檻”“群眾是非群眾斷”的工作思路,運用群言群語將矛盾化解在小、化解在早,成功調處了加裝電梯、物業砍樹、寵物犬意外傷人等矛盾糾紛32起。讓大事小情在“議”中得到解決,鄰里關系在“議”中走向和諧,極大地提高了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意識。
需求導向的服務閉環:廣泛收集群眾意見建議,拓展居民新期盼,變“需求熱點”為“服務焦點”。聚焦“一老一小”,開展“銀齡互助”“防溺水巡查”等項目,并引入社會慈善資源。通過“全網格”精準摸排需求,分層分類服務是破解老舊小區服務碎片化的關鍵。
以“一老一小”為服務重點,整合社區、社會組織、社工、志愿者及社會慈善資源等多元力量,組建低齡長者關愛志愿者隊伍,策劃實施“愛在樓棟 友鄰相伴”敬老服務項目,推動形成銀齡互助、鄰里和諧的新局面;聯合開展“消防安全進校園”“學雷鋒正青春”“防溺水宣傳巡查”等志愿服務活動,用心、用情、用力托起“朝夕”美好。
文化認同重構:通過民樂、合唱等文藝隊伍吸納800余名地方居民,以文化活動消弭廠地隔閡,以“親鄰墻”等文化共建增強社區歸屬感,全面加強廠地文化活動的交流和共建。
社區挖掘培養10余名文化帶頭人,成立了民樂、合唱、形體、舞蹈、太極、球類等多支文化藝術隊伍,吸納周邊地方居民群體800余人,實現“銀齡”文藝愛好者老有所樂,增強移交社區居民歸屬感,營造和諧融洽的社區氛圍。
典型案例中的治理智慧:從“矛盾化解”到“共建共享”
南門開通:安居園小區屬于封閉式的老舊小區,隨著時代的發展,原設計的一個通道(北門)已不能滿足現有居民的出行需求,且消防車不便進出,加上安居大道和岳化大道交通通行壓力大,每天都有早中晚高峰,容易造成交通擁堵。
2022年,區人大代表陳玲提出,結合老舊小區改造工作,在安居園社區秋苑或冬苑的圍墻上新建一道門(南門)。當這一建議在社區傳開,部分老居民的擔憂也隨之而來,當時施工剛起步,就因和周邊居民、小區居民的矛盾沖突,被迫擱置,這一放,就是漫長的20多年。
為解開居民們的心結,街道、社區通過“群英斷是非”工作法積極協調,聯合修繕工程隊共同研究方案的可行性,通過細致調研和專業考證,達成居民認可的方案。同時提高施工效率,把原來需要兩三個月的工期縮短至一個半月的時間。
經過一次又一次的耐心勸說與真誠交流,原本固執的老同志們,緊鎖的眉頭漸漸舒展開來,態度慢慢轉變。從最初的不支持、不理解,到后來積極支持、主動參與南門的建設,居民們的觀念實現了180度大轉彎。
南門開通后,為社區開辟了一條消防通道,極大緩解了安居園的交通壓力,孩子們放學過條馬路就能到家,居民們就診走條直路就到醫院,大幅提升了小區居民的生活幸福感。
電梯加裝:利益博弈中的協商藝術。面對低層住戶的反對,社區引入退休法官、政協委員等“第三方力量”,從法律與政策層面平衡利益,最終通過分層分攤費用方案達成共識。這一過程體現了“法治+德治”的融合。
如今,走進安居園小區竹苑,電梯“一鍵直達”,老年居民們下樓鍛煉身體、圍坐納涼,十分愜意。兩年前,原本加裝電梯這項“便民工程”卻成為3號樓鄰里間矛盾的“導火索”。
2022年,安居園社區根據老年人實際迫切需求,決定啟動電梯加裝工程。在前期征求意見時,大部分居民稱贊加裝電梯是大家共同的心愿,但低層不少住戶卻極力反對,認為加裝電梯不僅會影響通風與采光,使用不上還得平攤費用。
居民意見、分歧多,一時間陷入僵局,成為了推進電梯加裝工作中的“難點”“堵點”。街道、社區迅速啟動“群英斷是非”工作法,召集居民代表、小區里德高望重的老黨員孫大爺、退休法官周先生、政協委員吳女士、物業代表等參與“群英斷是非”協商會,共同調處難題。會上,大家各抒己見,爭論得面紅耳赤。
老黨員挺身而出,耐心勸解居民,穩定大家情緒;退休法官從法律角度出發,參考其他小區成功案例為大家解讀相關規定;政協委員提出分層分攤費用的方案。經過多次面對面的溝通、協商,居民們的態度逐漸發生了轉變:低層住戶開始理解高層住戶的難處,愿意在費用分攤和其他方面做出讓步。
最終,大家達成了一致意見:采用新的分層分攤方案,同時優化電梯安裝位置,確保盡量減少對低層住戶采光和噪音的影響。
停車難:空間重構中的資源盤活。拆除廢棄公交站臺改建停車場,不僅緩解了停車壓力,更通過“空間功能重置”激活了閑置資源。蘇州黃橋街道通過清理管道井雜物消除安全隱患的做法,同樣體現了“空間治理”在老舊小區中的重要性。
隨著南門的順利開設,車流量劇增,小區停車難現象卻日益凸顯,各式車輛進進出出,居民自家停車都難找到車位。為此,安居園社區召開“群英議事會”,就如何合理選址新建停車場,有效緩解停車難問題進行熱烈討論,“群英”陳昌志提出的點子最終得到了一致認同:拆除冬苑泵房旁健身器材,騰出空地新建停車場,治堵保暢。
與此同時,安居園社區進一步盤活資源。小區幼兒園附近有兩處公交站臺,是巴陵石化公司以前設立的班車停靠點。隨著時代發展變遷,小區內乘坐班車的廠職工數量寥寥無幾,其中1處公交站臺早已廢棄。
“群英”們提議:拆除2處舊公交站臺后新建停車場,班車可以停靠在老年活動室門口,大巴車調頭也更加方便。這樣不僅能緩解停車壓力,幼兒園孩子上下學時段也能減少擁堵問題與安全隱患,保障居民出行安全。
最終,安居園社區協調巴陵公司拆除了兩個候車點和建設器材,在磅房、冬苑、竹苑片區共新增了近200個停車位,有效緩解了停車壓力。
以“群英斷是非”工作法為依托,安居園社區順利完成了小區六個苑片安裝摩托車充電樁、老年活動室漏水改造、新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一批民生實事,逐步形成“居民當家、小區自治”的共治共享氛圍。
啟示與展望:基層治理的“安居園樣本”
安居園社區的實踐為廠地融合提供了三點啟示:
黨建引領需“軟硬兼施”:要有“紅色引擎”統籌資源,也要有通過文化活動軟化廠地邊界。
自治機制需“賦權賦能”:居民議事平臺需配套專業支持,提供專業的治理培訓,可提升群眾協商能力。
服務供給需“動態適配”:針對老齡化、停車難等動態需求,可借鑒“15分鐘便民服務圈”模式,構建即時響應的服務網絡。
未來,云溪街道安居園社區可進一步探索“數字化治理”與“跨區域聯動”,引入“群眾點單—黨委派單—聯盟接單”的閉環機制,推動廠地融合從“物理整合”邁向“智慧共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