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廣西頻道
落戶崇左市江州區新和鎮的廣西泛糖數字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甘蔗“數字農場”基地里,一根根蔗苗破土而出,向陽生長。
甘蔗地里,物聯網數據采集箱在線工作。“通過數字化管理平臺,每一塊甘蔗地的土壤、濕度、肥力、病蟲害情況等,都被實時監測,全天候守護甘蔗的生長。”江州區政協委員、廣西泛糖數字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覃寧說。
泛糖基地是2024年廣西糖料蔗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建設項目,也是崇左市甘蔗“數字農場”項目,項目占地面積3200畝,總投資1600萬元。
去年,覃寧在廣西泛糖數字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甘蔗“數字農場”基地里牽頭成立了一個“蔗事云商”政協委員實踐基地。
據介紹,江州區“蔗事云商”政協委員實踐基地是崇左市政協系統首個以委員專長賦能蔗糖全產業鏈的創新型履職平臺。基地由江州區政協農業界別委員牽頭創建,依托廣西泛糖數字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技術團隊,聚焦“委員專長聯農戶、數字技術強產業”目標,構建“技術推廣、基層協商、資源整合”三位一體服務模式。
基地里,除了覃寧,還有業務相關相近的江州區政協委員唐昌秀、張勝忠、黃鵬、唐新陽、羅藝、黃建蘭等加入團隊,覆蓋蔗農1532戶,輻射蔗田3.2萬畝,2024年帶動基地內戶均增收1.5萬元,成為廣大蔗農朋友增收致富的加油站。
委員立足專業優勢,組織技術專家下沉田間,開展“三個一”行動,破解生產難點痛點。
一是一套技術標準。制定《數字蔗田管理規范》,推廣水肥一體化、無人機植保等7項技術,使畝均用工成本從420元降至180元,畝均增產1至2噸。
二是一支服務隊伍。委員帶隊組建“田博士工作站”,培訓327名蔗農掌握傳感器維護、數據采集等技能,其中48人獲“鄉土技術員”認證。三是一批示范田塊:開設200畝“委員試驗田”,試種抗倒伏、高糖分新品種,成功將倒伏率從35%壓降至8%,帶動周邊農戶自發跟進。
江州區的甘蔗種植歷史悠久,是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近年來,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甘蔗生產也迎來了智能化的變革。“蔗事云商”政協委員實踐基地敏銳地捕捉到這一趨勢,深入田間地頭,探尋甘蔗生產與人工智能的契合點。
除了生產環節的智能化,“蔗事云商”政協委員實踐基地還致力于推動甘蔗產業的數字化轉型。委員們積極搭建電商平臺,利用大數據分析消費者的喜好和市場需求,為江州區的甘蔗產品精準定位市場。通過線上直播帶貨、線下體驗相結合的方式,將優質的甘蔗及衍生產品推向全國乃至全球市場。消費者只需輕輕一點手機屏幕,就能品嘗到來自江州區的甜蜜甘蔗,感受這片土地的獨特魅力。
在這個過程中,“蔗事云商”政協委員們充分發揮自身的專業優勢和橋梁紐帶作用。他們深入調研,廣泛收集企業和農民的意見和建議,積極建言獻策,為政府制定相關政策提供參考依據。同時,他們還組織開展各類培訓活動,向農民普及人工智能知識和電商運營技巧,提升他們的科技素養和市場意識。
“蔗事云商”政協委員實踐基地立足江州區實際,借助“人工智能+”履職在一線,正引領著江州區的甘蔗產業邁向智能化、數字化的新征程。在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甘蔗產業與科技深度融合,煥發出勃勃生機,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大動力。(何丹蘭、施立忠、陸華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