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華南師大有點忙。這邊36歲網紅學生唐尚珺剛被曝"一個月逃課4天",抖音IP地址頻繁顯示外地;那邊副校長吳某參與發表的論文被實錘抄襲7年前英文文獻,校方通報卻只敢稱"東南亞研究中心吳某"。
有網友精準吐槽:"抓學生逃課重拳出擊,查領導抄襲唯唯諾諾,這波操作我給滿分!"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高校管理的天平,為何總向權力傾斜?
請假條與抄襲論文的魔幻對決
唐尚珺開學半年就陷入逃課爭議。網友舉報截圖的請假條顯示,3月到4月他因"感冒發燒"請假4天,但抖音IP地址同時段出現在深圳、南寧。雖然校方解釋"病假合規",但評論區早已炸鍋:"我們感冒只能躺宿舍喝熱水,人家能跨省旅游?"。
不過,高齡大學生邊讀書邊謀生實屬不易。只要不違反校規,公眾的過度窺探反倒顯得刻薄。但對比另一樁丑聞,這種"寬容"立刻顯得諷刺。
比起唐尚珺的請假條,吳某團隊的抄襲操作更離譜:把2018年《美國國際法雜志》的論文《Customary International Law: A Third World Perspective》直接翻譯成中文,更諷刺的是,6位專家能認定的抄襲,居然敢拿去發C刊。
當唐尚珺被掛在熱搜上鞭撻時,吳副校長在通報里成了"某研究中心吳某";當網友深扒唐尚珺的抖音定位時,副校長2018年就發表的抄襲論文直到2025年才被揭穿。難怪學生自嘲:"抓我上課玩手機比抓領導抄襲快十倍!"
高校"潛規則"現形記
"博士生抄襲,導師跟著署名,簽了名就得背鍋!"網友的推測撕開了高校學術圈最隱秘的規則:導師用學術權威為學生兜底,學生用"成果"反哺導師的考核指標。
雖然吳某當時是博導,但其還有東南亞研究中心主任、副校長兩個身份,對團隊握有生殺大權。與其合作的鐘某某,面對領導署名敢說半個"不"字?有研究生直言:"導師要掛名,你敢拒絕?畢業證不想要了?"
第二個潛規則. 期刊的"選擇性失明"。《開放時代》作為核心期刊,直到網友舉報才啟動撤稿。某C刊編輯私下透露:"大佬的論文都是'綠色通道',查重?走個過場罷了!"這種默契,讓跨語種抄襲成了安全通道。
用制度焊死學術不端后門
一是讓導師責任制見血。參考斯坦福大學《署名承諾制》:導師簽字前需公示《數據真實性聲明》,違者永久取消帶研資格,學生論文涉抄襲,導師停招三年起步,學科帶頭人一票否決。
二是給學術權力套上韁繩。強制接入全球學術數據庫,AI識別12種語言互譯抄襲(華中師大試點檢出率提升40%)。建立"學術紅黑榜":涉事學者十年內禁止申報課題(參考《自然》雜志"學術失信名單")。
三是重建多元評價體系。廢除"非升即走"論文指標,承認政策建議、技術轉化等成果;引入海外高校的"誠信檔案":一旦涉抄襲,所有項目申請強制標注污點記錄。
當唐尚珺涉嫌逃課占據熱搜時,吳某的抄襲論文在權力庇護下悄然存活七年——這種荒誕對比,照出了高校最不堪的真相。
教育的尊嚴,不在請假條的簽字欄里,而在導師落筆時的敬畏心中;學術的信仰,不在通報的公關話術里,而在每位學者對底線的死守中。
當"抓導師抄襲"不再需要網友越俎代庖,當"大齡學生請假"不再成為獵奇狂歡,大學才能真正找回那份莊重。
按照校方通報,該文似是鐘某某未經吳某許可,不當使用吳某署名,對此,你怎么看?歡迎在評論區理性討論。
(圖片來源于網絡,圖文不相關,侵聯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