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的校史館里,一張泛黃的合影定格著一位目光堅毅的老者——周志宏院士。作為我國冶金學界泰斗、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前身上海交大機電分校的首任校長,他不僅以“中國特殊鋼之父”的稱號載入科技史冊,更以教育家的遠見卓識,在改革開放初期為上海乃至中國工程教育開辟出一條“產教融合”的創新之路。今天,讓我們走近這位“雙料巨匠”,探尋他如何用鋼鐵般的意志,鍛造出一所特色高校的筋骨與靈魂。
一、鋼鐵報國:從哈佛博士到“特殊鋼之父”的工業傳奇?
1928年,當29歲的周志宏帶著哈佛大學冶金博士學位歸國時,中國正深陷工業基礎薄弱的困境。面對國外技術封鎖,他在南京創建中國首個合金鋼廠,研制出火車輪轂鋼、槍管鋼等戰略材料,打破“洋鋼”壟斷??箲饡r期,他秘密領導重慶鋼鐵廠,為前線生產出關鍵武器鋼材,被同行稱為“戰時工業脊梁”。
這份“將論文寫在車間里”的實踐精神,成為他日后辦學理念的根基。1978年,當上?;I建機電分校時,已年近八旬的周志宏毅然領命。他說:“國家要現代化,必須培養能下車間、懂技術的工程師,而不是書齋里的學者?!?/p>
?二、破冰之舉:創辦中國首個“產學政”三位一體高校?
在仙霞路85號的簡陋校舍里,周志宏開創性地提出“三結合”辦學模式:
- 學科與產業結合?:聯合7家工業局開設機械、電氣、管理專業,課程直接對接上海機電、造船、電力等支柱產業;
- 教學與科研結合?:帶領學生參與上海地鐵盾構機研發、桑塔納轎車國產化等國家項目,實現“教室即實驗室”;
- 高校與政府結合?:長寧區政府劃撥土地,企業提供實習崗位,開創“校城共生”先河。
1981級機械系校友、中國商飛副總工程師李明回憶:“周校長每周帶我們去江南造船廠現場教學,要求我們‘拆裝十臺機器才能畢業’?!边@種“真刀真槍”的培養模式,讓首屆畢業生供不應求,被企業譽為“上崗即能手”。
?三、遠見卓識:締造“卓越工程師”的基因密碼?
周志宏的教育思想超前于時代:
- “工程師要有國際視野”?:1983年力排眾議引進德國“雙元制”模式,與大眾汽車合辦國內首個中德工程學院;
- “技術必須服務社會”?:推動建立上海首個交通事故分析實驗室,為城市交通改造提供數據支撐;
- “交叉學科是未來”?:早在1985年就設立“機電一體化”專業,比德國工業4.0概念早30年布局。
這些理念深深植入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的基因。2024年,該校機械工程學科獲批博士點,車輛工程專業入選國家卓越工程師計劃,培養出國產大飛機C919、蔚來電動汽車等項目的核心技術骨干,印證了周志宏的前瞻性。
四、精神豐碑:院士校長的“三個一”遺產?
- 一座地標?:他親自規劃的仙霞路校區,如今矗立著“志宏工程創新中心”,成為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策源地;
- 一句校訓?:“勤奮、求實、創新、奉獻”八字箴言,鐫刻在每位工程大師生的胸牌背面;
- 一種精神?:93歲高齡仍在實驗室指導學生,臨終前捐出全部積蓄設立“卓越工程師獎學金”。
現任校長俞濤感慨:“周老留給我們的不是大樓,而是一套永遠不過時的辦學邏輯——產業需求在哪里,教育創新就在哪里。”
?結語:跨越時空的工程教育對話?
當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的學生們在智能網聯汽車實驗室調試無人駕駛系統時,周志宏當年在車間測量鋼錠溫度的身影仿佛穿越時空與之重疊。從“實業救國”到“制造強國”,這位老校長用一生證明:真正的工程教育,不僅要鍛造精密的零件,更要鍛造肩負民族工業使命的靈魂。
?(本文參考資料: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校史檔案、《周志宏傳》、院士口述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