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嘴瓢 校對/李蓉婳
如今的就業形勢一年比一年嚴峻。前不久,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王曉萍表示,2025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達到1222萬,較去年增長43萬人,再創歷史新高。
高校畢業生人數的增加,讓本就不樂觀的就業市場的競爭更加激烈,因為各行各業的就業已基本飽和,盡管有關部門通過專項行動提供了部分就業崗位,但跟龐大的畢業生群體相比,依然是杯水車薪。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一份穩定、有編制的工作成為無數求職者的目標,公務員便成為他們的第一選擇。就拿2025年國考來說,341.6萬人通過了資格審查,但計劃招錄僅3.97萬人,二者之比為86:1。
然而,即便競爭激烈,還是有人擠破頭皮進體制,尤其是像北京這種一線城市。
“考了35次,終于上岸北京!”博主分享考公經歷,評論區一片嘩然
近日,一位博主在社交平臺分享了自己考公的經歷,該博主表示,在過去一年參加北京各類公職考試筆試35次,總共17次進入面試考核,去了14次面試,最終成功上岸。
大家沒有看錯,是一年考了35次,而不是總共考了35次,相當于平均一個月考3次,而且還要準備面試,很多人潛意識里還停留在考公只有一年一次的國考和一年兩次的省考上面。
筆者一開始還以為是制造噱頭的,但翻了該博主的社交媒體主頁,才發現人家一直都在分享自己的考公經歷和經驗,是真真正正努力考公的人!
消息一出,評論區嘩然,北京考公而且是一年內上岸北京崗,這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啊,光是進面試就已經很厲害了,況且他一年居然進面了很多次!甚至有網友驚呼:“這一年下來,經驗太豐富了,感覺都能開個培訓班!”
值得一提的是,該博主在2024年4月13日的時候,明明已經通過面試上岸北京文職輔警和某單位,為什么后續還要繼續考?
事實上,考公后續還要進行體檢和資格審查,起碼需要三個月以上,在這期間一些考生如果不放心可以同時考其它單位;該博主也表示,之所以考了這么久主要原因是筆面水平差距過大,進面不難但一到面試就碰壁,只能返回去重新筆試。
博主還說到,之前他參加了一年事業編考試后,發現不擅長面試,所以只能在筆試盡量做到斷層第一,而事業編由于崗位少卷子簡單筆試很難拉開差距,所以將目光鎖定在京考上,崗位分散題目區分度高,可以補上面試短板;
顯然,該博主能正確認識自己的優勢和短板,在這一點上他已經比絕大多數的考生優秀了,況且考公這條路可不好走,沒有多少人能考一兩次就成功上岸的,都堅持了很久。
所以,考公首先要擺正心態,問問自己是不是堅定選這條路?能不能做好持久戰的準備?如果心態不好,是很難堅持下來的。
不過也有網友質疑,為什么他一年有那么多的機會去參加考試?該博主回復稱:“單位多”。
考公選崗首先跟專業有關,有的專業考公崗位多,例如法學、漢語言、財會、計算機、經濟學類等,考公崗位多就意味著機會多。
當然,如果是名校畢業生,那優勢會更大。
一名985碩士畢業生,包括國考、省考、定向選調、事業編聯考、人才引進、高校單招、緊缺人才招聘等,畢業那年只要想考,體制內能考100場以上的考試;相反,如果你只是普通的雙非本科畢業生,那么只能等每年的國考省考和事業編考試。
還有的人不知道,其實考公崗位的多少也跟地域有關,正如該博主所說,他之所以能考那么多次,根本原因就是單位多。
北京是首都,單位的數量絕對是全國數一數二的,而且北京幾乎所有的體制內考試都是限戶籍的,所以考公難度一點也不大。
總之,該博主的這種堅持真的很讓人佩服,但也從側面反映出就業壓力之大。雖然他考了35次,但他也只用了一年啊,而大多數人幾年都無法上岸,背后的辛酸和痛苦又有誰知道?
一個崗位千軍萬馬爭搶,說明大家對擁有一個穩定公務員崗位的渴望越來越強烈,也許我們該思考,除了考公,還有沒有其它更多的選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