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惑”而來,滿載而歸
湖北省六市小學數學區域聯合教研活動感悟
時間:2025年4月9日-10日
地點:湖北省襄陽市第四十八中學
主題:聚焦“跨學科”,賦能“新課堂”
六市指襄陽、宜昌、黃石、十堰、咸寧、天門,七節跨學科主題數學課,省小學數學教研員劉莉老師的精彩點評,專家與授課教師們的論壇,有課例、有理論、有提問、有交流,當然也有思考,更有收獲。
一、活動背景
照例先讀課標,2022版新課標第87頁,關于進一步加強綜合與實踐:
綜合與實踐領域的教學活動,以解決實際問題為重點,以跨學科主題學習為主,以真實問題為載體,適當采取主題活動或項目學習的方式呈現,通過綜合運用數學和其他學科的知識與方法解決真實問題,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實踐能力、社會擔當等綜合品質。
基于對新課標的理解,自已執教了一節《二進制與人列計算機》(適用初中數學七年級),參與打磨了五節跨學科主題《詩中有理,畫中有數》系列小學數學課,分別是《裝飾圖中的奧秘》(張萍老師)、《軸對稱里的美》(李晶榕老師)、《探秘數的前世今生》(向梅老師)、《“數”說透視》(田盧老師)、《“數”說植物生長》(楊璇老師),從上課到聽課,再到議課交流,對綜合與實踐領域中跨學科學習的理解逐漸加深,對于每學期教學安排中,綜合與實踐課所占比例的必要性,也有了更充分的認識:
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困惑,例如如何選擇跨學科學習的主題?真實情境如何創設?活動過程怎樣設計?等,無論是自已思考還是與老師們交流,大家對以上三個問題都存在一定的疑慮,所以帶著這些困惑,伍家崗區小數團隊11人來到了襄陽。
二、七節課、點評和交流
活動的安排我個人是十分滿意的,沒啥廢話,直接開始上課,每節課都十分精彩,內容在此不作評論,只聊劉莉老師的點評,很多老師就是沖著最后那30分鐘的內容,擠滿了會場。
劉莉老師的四個問題一出現在PPT上,瞬間共鳴就起了。
大家都對這幾個問題有困惑,至于第四個問題,是我們思考不夠深入,格局不夠導致,但能解決前面三個問題,或者找到一條解決問題的路徑,已經十分難得了。
既然是帶團隊出來學習,那必須要有收獲,我并不習慣發號施令,和自已當班主任的風格一樣,凡事我先做,大家跟上就行,超越更好,正如在出發前提的要求一樣,要有所思考,可以成文,更要成思,最后有所得,其實QQ群里的討論也很激烈,每個老師都有自已的想法,還有向DeepSeek提問,就不放上來了。
學習前的三個問題解決了嗎?
還是借用課標中的一句話“核心素養具有整體性、一致性和階段性,在不同階段有不同表現。”對問題的理解也是如此,每個老師學段不同,經歷也不同,理解肯定不一樣,但是大方向是一致的,新北師大版小學數學教材和新人教版初中數學教材都對綜合與實踐版塊提出了更具體的要求,從課時數到內容,教師用書也給出了詳細教學建議,近年來全國各地中考試題中,涉及到綜合與實踐的題目越來越多,也越來越精彩,至少從“教”、“學”、“評”上,要求是一致的。
簡單說一下這些問題的答案,綜合與實踐,是基于真實情境下的數學活動,特別是跨學科活動,現實世界中人們要解決的問題,本身就不分學科,但在中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要站在數學教學的角度去看待這些真實情境或創設它們,即教學是一定要分學科的!
這個真實情境的創設的目的,是為了方便學生提出問題,最好是數學問題,哪怕不是數學問題,教師可以想辦法引導到數學上,這里最關鍵的一環是,教師能否堅持用數學眼光去看待現實世界,無論哪一版教材,我們都能感受到,對教師的要求進一步提高了,若是依然覺得“新教材沒多大改變,照老樣子也能教”,肯定是沒辦法適應新的教學,我們學習新課標、新教材,就是為了讓自已更有效的實施教學,讓自已的學生獲得最大收益,教學相長之下,師生均獲得最大發展。
教學活動設計時,需要引導學生主動提出問題、發現問題,不少課堂上的活動,對活動的必要性重視程度不夠,即為什么要進行這項課堂活動?不是源自學生的需求,而是教師的需求,“老師說要活動,所以我們才活動。”,這種被動活動,并不是綜合與實踐的初衷,這不僅僅是指教學環節的推進銜接,而是整個課堂活動,從產生的時候,就需要學生主動,只有學生自已提出的問題、發現的問題,學習后才更有成就感。我們不少老師會覺得學生主動性不強,提不出問題,發現不了問題,但在今天看了這七節課之后,我反而覺得學生方面的問題不大,這些小學生,天生就喜歡提出問題,也善于發現問題,有很多課堂場景,是老師接不住學生的表現,因此我們要相信自已的學生,不要用成年人已經固化的思維去適配孩子,他們一定想得到,拜托老師們不要用一臉的不信任去看他們。
這段時間以來,隱隱感覺到,專家們提出的開放式教學場景,深層原因恰恰是傳統教學中最大的弊端,教師用條條框框限制了自已,也限制了學生,規定這個是考點,那個不考,所以不用講,這道題出現多少次,下次出現概率有多大,所以要多練等。要知道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思維原本是開放的,尤其是小學生,教師需要引導這些開放的思維朝著課堂學習目標前進,這當然需要更多精力,省事的方法也有,就是把課堂目標限定死,提問規定死,甚至連答案也標準化,一問就答,一答就對,皆大歡喜,我個人很不喜歡這一類的課,假得太明顯,要知道綜合與實踐活動中,學生可能有千奇百怪的表現,只要符合學習要求,都應該被容納,教師在課堂上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及時將脫韁的野馬拉回來。
再來說跨學科主題,在進行此類課型研究時,有的跨得很好,有的跨過去沒收回來,有的假裝跨了一下,究竟怎么跨學科,課標中已經說得很清楚了,多翻書有好處;幾次新教材培訓專家也解讀得足夠清楚了,多學習有好處;教研活動中不少跨學科主題的課嘗試了很多,多思考有好處。
三、如果我來上會怎樣
每位教師在學習過程中,應該抱著這個想法,看一下課題,翻下教材,迅速在腦海中備個草案,如果時間允許,提前寫個教學設計,預設可能的生成及處理方案,再去現場聽課。
例如在設計認識重量單位的綜合與實踐活動時,可以先從中國古代的銖、錙、兩、斤、鈞、石、鎰、引、圭等開始,再到現代的克、千克、噸等,從數學史角度拓展學生視野,將我們在語文課上學習的一些成語如“錙銖必較”、“半斤八兩”、“千鈞一發”等,用數學眼光去看,去真實感受用手抓一把粟米(100粒)為一銖到底有多重,解釋為何古代一斤是十六兩,千鈞一發中的千鈞究竟有多重,一石(dan)糧夠一家人吃嗎等問題,也可以從統一度量衡的意義出發,理解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意義,與語文、歷史學科有機融合。
繼續在這個問題上深入,還有稱重工具的綜合與實踐活動,例如桿稱、天平等,理解“權衡”的數學意義。
作為數學教師,要想上好跨學科主題的活動課,平時多留心身邊的事物,不斷思考哪些可以用于教學場景,經常收集這樣的素材,豐富自已的情景庫,哪怕同一情景,可以設計不同的實踐活動,從而讓學生積累更多“用數學”的經驗。
只有這樣,在聽課過程中,才會有目的吸收對自已教學有幫助的內容,提升自已的教學水平。
最后,無論參加什么樣的培訓學習,得養成記筆記的好習慣,很多時候都是聽課時的靈光一閃,若不及時記錄,轉眼就會忘記,經常記錄下來自已的想法,隔一段時間再去看,還會有新的收獲,累積到一定程度,就是寶貴的教學經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