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李珈西帶著最新作品《溫柔》出現在北京國際電影節時,這位高產女導演已經用三部風格迥異的作品,完成了與 從2020年扶貧喜劇《大河向東流之沁源故事》的初試啼聲,到2023年兒童題材《女孩男孩》的溫情蛻變,再到2024年這部聚焦女性電影人困境的《溫柔》,李珈西用三個堅實的腳印,丈量著中國女性導演的創作疆界。 時間回溯到2020年,第十屆北影節"華語力量"單元。彼時拍過校園、都市等題材卻從未接觸過扶貧題材的李珈西,帶著《大河向東流之沁源故事》首次亮相。影片中父女攜手脫貧攻堅的故事,因罕見的喜劇表達引發關注。當時就有觀眾對李珈西的表達手法感到驚艷,沒想到扶貧題材還可以如此用喜劇的方式去呈現。 在2023年,她帶著《女孩男孩》重返北影節。這部透過兒童視角探討性別議題的影片,以細膩的觀察贏得"最具童心導演"的美譽。當時懷孕期間堅持創作的故事,更成為業內佳話。從農村扶貧到兒童世界,她一直在尋找那些被忽略的視角。 而今 ,《溫柔》的亮相完成了一個意味深長的"三部曲",從觀察外部社會,到凝視行業內部。這部講述女導演拍攝獨立電影過程中遭遇權力、性別與藝術博弈的作品,再次向大家展現了李珈西不可小覷的藝術創作能力。三次北影節之旅,恰似她創作歷程的縮影:始終將鏡頭對準所有群體,不斷拓展著表達的邊界。 而在此之前,李珈西就已經帶著《溫柔》出現在了平遙國際電影展上,作品同步上映之后廣受美譽。這次再次被北影節邀請,電影《溫柔》更是入圍“女性之聲”展映單元。這部講述行業現狀的電影究竟有著怎樣的魅力? 在《溫柔》這部影片中,由李珈西親自飾演的女導演"西",陷入了一個充滿隱喻的創作困局:演員為角色明爭暗斗,更是不惜以身體換取角色機會,整個劇組在藝術理想與現實妥協間搖擺。這些情節讓人不禁聯想:這究竟是虛構故事,還是行業現實的鏡像? 李珈西想展現的不是性別對立,而是創作生態中那些微妙的權力關系以及女性在電影行業中境遇。值得一提的是,這部影片采用"碎片化劇本",演員只能看到自己角色的部分情節。這種設計產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飾演新人的苗若芃直到成片才看懂故事全貌,就像現實中我們永遠只能拼湊局部的真相。這種敘事策略,恰是對電影行業信息不對等的巧妙隱喻。 從《大河向東流》關注農村女性發展權,《女孩男孩》探討童年性別啟蒙,到《溫柔》直視行業性別困境,李珈西的作品始終貫穿著清晰的女性敘事脈絡。但有趣的是,她拒絕被貼上"女性主義導演"的標簽。真正的平等不是強調差異,而是讓不同性別的故事都能被看見。《溫柔》這部電影看似是講一個女導演在片場雷厲風行的故事,可能會被很多人定義為一個女權電影,但導演還是希望大家能把它當做一個愛情電影來看。 從山西小城走向國際影展,這位80后女導演用一部又一部的作品證明:女性視角從來不是創作的小眾分支,而是重新發現世界的重要方式。這一次,李珈西帶來的不僅是一部電影,更是一面照見行業與自我的鏡子。希望大家能夠再一次讀懂屬于導演、演員李珈西的《溫柔》。 據了解,電影《溫柔》由大同李唐影業出品,在山西大同取景拍攝,李珈西導演,唐永康擔任總制片人,李珈西,苗若芃,趙子慧,吳海,周浩東領銜主演,王映涵,徐晉鵬,加航偉,王子昂擔任策劃,宋甲,姚建洪等聯合制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