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已正式提出和談條件,并進行最后一次對美增加關稅,此舉是否可能推動中美關稅爭端走向終結?特朗普政府對此持何種立場?
近期,中美兩國在關稅問題上針鋒相對,關稅爭端態勢升級,猶如一場激烈的關稅較量。在這場較量中,哪一方更占優勢呢?顯然,并不是美國!
北京時間4月10日凌晨,他簽下一紙行政令:對75個國家暫停征收關稅90天,還承諾降低10%的互惠關稅。但轉頭就對中國掄起125%關稅的大棒,這手分化瓦解玩得夠狠。
盡管當前有觀點認為,美國總統特朗普通過暫停對75國"對等關稅"90天,卻單獨針對中國加征關稅,是出于精準遏制中國的戰略考量,甚至帶有"分化拉攏"的意味,但這種設想實屬脫離現實的空想。究其原因,關稅壁壘根本無法阻擋中國發展步伐。制造業現代化進程門檻極高,且實體產業天然盈利性弱于金融業,在此背景下,其他國家既無動力也無必要投入巨資發展制造業——直接從中國進口成熟產品豈不更符合經濟規律?
或許有人會提出,其他國家發展自身制造業,能夠促進其國家利益。然而,關鍵問題在于,這些國家中究竟有哪家企業愿意主動承擔這一“風險投資”呢?答案顯然是沒有,就連特朗普也不指望美國企業會如此行事。那么,特朗普為何要對全球商品加征關稅呢?
原因在于,他深知那些習慣于通過金融游戲獲取巨額利潤的美國企業,已經難以再適應從高利潤行業轉向低利潤的實體產業,即“由奢入儉”的轉變對他們而言極為困難。
因此,這些企業在助力美國制造業振興方面所能發揮的作用也相當有限。基于這一認識,特朗普試圖通過加征關稅的方式向全球企業施壓,外資企業要么自己出錢扛關稅造成的成本上升,要么自己忍受漲價造成的銷量下滑。如果都不想,那就乖乖去美國投資建廠,把本國的產業鏈和就業貢獻給美國。
然而,特朗普的貿易策略最終遭遇了挫折。他驚訝地發現,在全球范圍內挑起貿易爭端后,美國經濟市場竟成為首個承受不住壓力的環節。為此,他不得不宣布將“對等關稅”措施暫停90天,這一局面客觀上對中國有利。
盡管美國試圖將中國排除在貿易體系之外,但中國商品仍可通過改變出口產地標識等方式,繼續進入美國市場。事實上,無需中國親自操作,越南、墨西哥、加拿大等國的商家為追求利潤差價,很可能會樂意扮演“中間商”的角色。
更何況,中方的反制異常精準。4號的時候,中方再次發布關于中重稀土物項的出口管制措施。這些稀土元素適用于尖端技術核心領域,比如美國的F-35、“愛國者”導彈的生產都要用到它們,而中國是這些材料在全球范圍內為數不多的買家。所以中方對這些材料進行出口管制,可以精準打擊美國高端制造業供應鏈。
盡管中方在應對美方挑釁時表現出堅定立場,但始終保持著通過外交渠道與美方對話的開放態度。以9日外交部發言為例,中方在回應美方關稅威脅時,既明確將實施貿易霸凌行為的美國形容為"野蠻行徑的制造者",又重申中方不會主動與采取極端措施的國家進行非建設性接觸。
但同時強調,若美方真正希望就關稅議題展開務實對話,必須立即停止單邊主義行徑,回歸理性協商軌道。這一表態給美國人就中美溝通指一條明路。
實際上,通過審視當前中美關稅爭端,我們不難發現,中方不僅在此次事件中向美國展示了推動中美談判的正確路徑,而且在每一次回應中,都反復強調了一個核心觀點,即期望美方能夠與中方攜手,在平等與相互尊重的前提下,通過對話來化解分歧。這一立場蘊含著兩層深意:
其一,這實際上構成了中方提出的和談先決條件,表明想通過對話談判解決問題,就應該停止極限施壓,胡作非為;但如果特朗普拿出尊重態度,中美并不是無法談判,關稅戰也或將迎來結局。
第二,此舉有助于中國爭取國際社會的支持。中美兩大經濟體若徹底中斷經貿往來,其負面影響將不僅局限于兩國,而是會波及全球。在此情境下,中國展現出積極與美國協商的姿態,有助于避免在國際上被貼上“拖延談判”的標簽。
那么,這一標簽理應由誰承擔?顯然是頻繁挑起關稅爭端的美國。特朗普政府不斷對中國商品加征關稅,實際上是在損害其他國家的經濟利益。因此,一旦全球各國形成合力,美國將面臨巨大壓力。
特朗普政府當前對中國采取的強硬措施,實質上是在為自身樹立更多敵意。這就如同在游戲內濫用群體嘲諷技能,最終只會讓美國成為眾矢之的。其他國家遭受的損失越嚴重,美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孤立程度就越高,最終可能自食惡果。
但是,對于中國展現的善意,特朗普并不想領會,顯然已經“殺紅眼”了!
4月10日,美國白宮發布公告,調整了對于中國關稅,美方宣布的125%變成了145%。從10%到145%僅僅用了不到半月!中國也不慣著,給這場關稅風波畫上句號——自2025年4月12日起,調整對原產于美國的進口商品加征關稅措施,由84%提高至125%。
并強調如果美方后續對中國輸美商品繼續加征關稅,中方將不予理會。事實上關稅戰到此時,再加也沒有意義了,在目前關稅水平下,美國輸華商品已無市場接受可能性。當然中國往美國出口的商品也沒有了優勢!
對此,港大前海國際研究院院長鄭永年教授指出,“關稅之爭始終是有限度的”,“只要關稅加到60%-70%,跟加到 500%其實沒(多大)區別”,因為在這個關稅稅率下,已經“沒法做生意了”,也就是實際上的中美貿易“脫鉤”
那么美國為何要寧愿中美“貿易脫鉤”,也要無休止的增加關稅呢?
主要有兩個方面的目的:一方面,降低美國市場對于中國商品的“依賴”,繼而為進一步惡化中美關系做準備。另一方面,美國尋求中美“貿易脫鉤”,也是為了遏制中國的發展。
其實,早在去年美國大選的時候,特朗普也聲稱自己如果贏得大選,將會推動美國和中國全面脫鉤。特朗普的前國家安全顧問羅伯特·奧布萊恩也詳細闡述了特朗普第二任期的外交政策藍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提議便是徹底“脫鉤”中美經濟。
特朗普顯然意識到,中國目前作為全球最大的資源消耗國、制造業大國和出口國,其經濟發展高度依賴現有的產業模式。若北美經濟循環體系將中國排除在外,而中東、南美及非洲等新興市場的規模又不足以填補缺口,中國將面臨產能過剩的困境,經濟體系或將遭受重大沖擊。
在此情況下,特朗普認為無需訴諸軍事手段,即可削弱中國這一戰略競爭對手,進而鞏固美國在全球的霸權地位。
當然,美國推行中美“貿易脫鉤”政策同樣會對其自身造成負面影響。關鍵問題在于,美國究竟能否找到替代中國的供應商,以生產價格合理且品質優良的消費品,例如玩具、紡織品以及家用電器等。
自2023年起,美國已著手實施“去風險化”戰略,著重推動供應鏈多元化,并借助“友岸外包”模式,從墨西哥、越南等國家采購替代商品,以期降低對中國制造業的依賴。然而,由于這些“替代國”在產能和技術層面存在局限,美國至今仍難以實現完全的“去中國化”目標。
這次特朗普鐵了心要跟中國過不去了,2個月內將中國商品關稅提高到100%以上,或決心與中國制造“分道揚鑣”。其能否成功,關鍵在于美國民眾對高通脹的容忍度及能否找到替代中國的“制造業大國”。
外交部發言人林劍表示:關稅戰、貿易戰沒有贏家,中方不愿打,但也不怕打。如果美國想要戰爭,無論是關稅戰、貿易戰,還是其他類型的戰爭,我們都準備戰斗到底。
當前,中美博弈已臨近關鍵轉折點,關稅戰與貿易脫鉤或僅為初步階段。全球最大對沖基金創始人瑞·達利歐近期發文強調,美國長期依賴債務擴張支撐超前消費,而中國經濟曾存在出口依賴特征,這種“債務國-債權國”的失衡共生關系已達臨界狀態。
他指出,現有經濟模式必將重構,傳統貨幣與經濟秩序面臨終結。在新秩序形成過程中,全球性經濟衰退或重大地緣沖突的風險不容忽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