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陜西農村老兵在退役軍人事務站領到了他的生活補助,每月近500元。他掰著手指頭算了一筆賬:自己當年當了三年兵,按“兩頭算”軍齡,算作五年,每月能領到479.7元。他感慨地說:“沒想到這么多年過去,國家還記得我們這些老兵?!?
這不是個例。2024年12月,陜西省退役軍人事務廳發布了一份文件,明確調整農村籍退役士兵老年生活補助標準——每服役一年,每月補助95.94元。這個數字,比國家基礎標準高出近60%,放眼全國,可能也是最高的。
為什么陜西能給出這么高的補貼?這背后,其實是一套“中央+地方”的財政分擔機制。中央財政按國家標準,每服役一年每月補助60元,剩下的35.94元,由陜西省和市縣財政各掏一半。換句話說,陜西的地方財政愿意額外掏錢,給老兵們更好的保障。
這種“加碼”不是今年才有的。早在2023年,陜西的補助標準就是87.05元,2024年又漲了約10%,達到95.94元。相比之下,許多省份還在執行國家基礎標準,比如內蒙古烏蘭察布市,農村老兵的補助仍是每服役一年每月60元。陜西的做法,無疑給全國樹立了一個標桿。
軍齡的計算方式也值得一說。陜西采用“兩頭算”原則,即入伍和退伍當年各算一年。比如1997年12月入伍,2000年12月退伍,實際服役3年,但軍齡按4年計算。這種算法更靈活,讓老兵們能多拿一點補助。
除了兵齡補貼,陜西的農村老兵還能疊加領取新農保養老金,每月約190元。如果年紀再大些,比如80歲以上,還能享受地方高齡補貼,從每月100元到300元不等。這些錢加在一起,雖然不算大富大貴,但至少能讓老兵們的晚年生活多一份保障。
有人可能會問,為什么這些補貼只針對農村籍老兵?其實,政策有明確的界定對象——1954年11月1日(義務兵役制試行)至2011年(《退役士兵安置條例》施行前)入伍、年滿60周歲、未享受國家定期撫恤補助的農村籍退役士兵。這部分老兵,當年退伍后大多回鄉務農,沒有穩定的退休金,生活條件相對較差。國家給予額外補助,正是為了彌補這一群體的歷史欠賬。
當然,政策也有門檻。如果老兵在60歲前自己繳納了城鎮職工養老保險,退休后能領到更高的養老金,就不再享受這筆農村老兵補助。這其實是一種精準幫扶——錢要花在最需要的人身上。
陜西的高標準并非偶然。近年來,該省在退役軍人優撫方面動作頻頻,比如提前執行補助調整、提高分擔比例等。這種“地方加碼”現象,反映出地方政府對退役軍人的重視。畢竟,陜西是革命老區,延安精神的核心之一就是“軍民魚水情”,善待老兵,既是對歷史的尊重,也是對未來的承諾。
放眼全國,退役軍人保障體系正在不斷完善。從2024年8月1日起,國家已經連續第20年提高優撫對象補助標準。而像陜西這樣的省份,則在國家基礎上進一步“加碼”,讓老兵們感受到更多溫暖。
不過,政策再好,落實才是關鍵。許多農村老兵文化程度不高,甚至不知道有這筆錢可以領。陜西省退役軍人事務廳明確要求,符合條件的老人需主動申請,帶上身份證、退伍證、戶口本等材料,到鄉鎮退役軍人服務站登記。這就需要基層工作人員多走訪、多宣傳,確保政策不落一人。
一位老兵曾說:“當兵的時候,國家讓我們去哪我們就去哪;現在老了,國家還惦記著我們,這就夠了。”95.94元,看似不多,但乘以軍齡,再乘以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就是一份沉甸甸的承諾。陜西的做法,或許能給其他省份一個啟示——善待老兵,從來不是負擔,而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榮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