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仲造車
月庵和尚問僧:“奚仲造車一百輻,拈卻兩頭去卻軸。明甚么邊事?”
無門曰:若也直下明得,眼似流星,機如掣電。
頌曰:機輪轉處,達者猶迷。四維上下,南北東西。
月庵和尚問僧人:“奚仲造了一百根車輻,但拆掉兩頭的車輪、去掉中間的軸,這究竟要說明什么道理?”
無門慧開禪師對此評道:若能當下直接領悟其中的禪機,眼光會如流星般銳利迅疾,反應如閃電般敏捷透徹。隨后又用偈頌總結道:當禪機的輪子轉動時,即使開悟者也難免迷惑;因為真理超越空間方位,遍及上下四方與東南西北 。
一
月庵禪師
法號月庵,信州鉛山人,屬臨濟宗楊岐派南岳下十四世 。
師承開福道寧禪師,晚年任潭州大溈山住持,以禪詩改句聞名,如修改官員詩作“會得松風非物外,始知江月即吾心”,展現“唯識無境”的禪觀 。去世前作偈,“面皺眼枯神色凝,發長骨瘦貌棱層;欲藏百拙無閑地,已是乾坤方外僧” 。青年參訪寧道者時,以“展兩手”回應“帶得寶來否”,被一喝后徹悟;后參死心禪師,深入“云門話墮”公案,終透法源 。
主張“萬法唯識”,如改詩公案中通過“松風非物外,江月即吾心”破除外境實執 。“奚仲造車”公案,以“拈卻兩頭去卻軸”喻緣起性空,強調超越二元對立 。
二
奚仲
奚仲是黃帝六世孫,同時也是我國奚姓、任姓、薛姓的祖先。他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輛木制車輛,被后人稱為“車祖”“車圣”“車神”等,受到歷代百姓的尊重和景仰。時至今日,在我國個別地區仍保存有“車神廟”,并流傳著“祭拜奚仲,平安出行”的俗語。
三
公案不可解
不是解析公案,而是梳理,盡可能被地不去誤解公案。
公案需要參究,要吃上力,吃住勁了,就有疑情。
輪子,軸,車體一連起來,運轉起來,那就是車子,分離開,還是車子嗎?
車子有恒定不變的自性嗎?又是什么緣由成為車子?這如同參,父母未出生前,什么是你的本來面目?
四
機鋒
月庵和尚以 “奚仲造車” 為機鋒,將車拆解為輪、軸、輻等部件,實為破除對 “車” 這一概念實有的執著。禪宗通過此公案揭示:車僅因部件組合而假名存在,拆解后 “車” 的實體消失,但材料本身未增減。此即《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的具象化表達。
凡夫或執于 “部件實有”,或墮入 “拆后皆空” 的斷滅見。禪機在于 “即空即有,不落兩邊”。
參此公案需 “吃住勁” 的關鍵在于當 “輪軸分離,車體何在?” 的疑問直擊心靈時,須保持 “不落思維、不求解脫” 的純粹疑情。此疑情如箭在弦,蓄勢待發。車輛運轉時看似有恒定功能,但本質仍是因緣假合。參究者需類比 “自我”:五蘊和合時假名為 “我”,離散時 “我” 亦無存,以此照見 “無我” 實相。
禪者追問 “未生前” 實為勘破生死流轉的假相,直探 “不生不滅” 的本性。如香嚴禪師擊竹開悟,頓見 “無始無明” 破后的本來面目。
若真參實究,“眼似流星,機如掣電” 的靈動并非比喻,而是心性本具的覺照力現前。此時 “四維上下” 無非自性光明,如無門頌曰:“機輪轉處,達者猶迷”。
公案非邏輯謎題,若以 “部件重組即車” 等思維作答,恰墮入 “意識分別” 的陷阱。禪機在 “拈卻兩頭” 時已超越概念。參究中若生 “空寂靈知” 之覺受,須知此仍是識神作用,非本來面目。如長沙景岑禪師警醒:“百尺竿頭坐底人,雖得入未為真”。“奚仲造車” 與 “父母未生前” 的話頭,實為禪宗 “破相顯性” 的一體兩面。參學者若能在疑情熾然時 “回光返照”,當下照見 “輪軸分離處,本來無一物”,則 “機輪轉處” 即是歸家之路。如溈山靈祐所示:“且莫錯認定盤星”,一切言語動作無非本地風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