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四月,春滿巴蜀。
在古蜀道上,游客們蜿蜒成流動人河、4D光影秀再現三國烽煙、直升機飛躍劍門關帶來震撼體驗……古道煥新打開新玩法,文旅融合激活熱消費,這條承載千年文明的歷史廊道,正以創新之鑰解鎖新發展密碼。
文脈悠悠 古韻新解
“東漢建安十九年,張飛與馬超戰于葭萌關!”昭化古城的評書館內,醒木聲如驚雷。川北雷棚評書傳承人茍銀春一襲青衫,折扇輕搖間,將三國烽火潑灑成滿堂喝彩。臺下,一位成都游客捧著蓋碗茶感嘆:“聲聲入耳,好一場三國大戲!”
這方寸市井舞臺,已扎根古城十余載。20元茶票不漲價,評書段子卻常講常新,茍銀春將“交樹交印”編成新章,讓古道故事接了地氣。
始建于先秦的古蜀道,連接長江與黃河文明,打通南北絲綢之路。這條路上既有“石牛糞金”“五丁開山”等傳奇故事,又孕育了“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細雨騎驢入劍門”等文學名句。
今年清明假期期間,翠云廊景區《點樹交印》情景劇現場。(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委宣傳部供圖)
千年后的今天,蜀道文化再煥生機。翠云廊2300歲的“樹王”掛上二維碼“身份證”、《點樹交印》情景劇演繹明代官員“交接古柏”、蜀道上百年祖宅化身鄉村美術館、明月峽的詩歌棧道對話文人墨客……根植文明厚土,傳承的力量向下深扎,又向上迸發出時代活力。
翠柏生金 文旅長青
“翠云廊劍閣段現存古樹名木7803株,最長樹齡達2300年……”翠云廊景區講解員指著前方說,“看!前面正上演《蜀道鏢運》情景劇。”
湖北徒步客張壹撫過青苔斑駁的石板路,感慨道:“這些風雨磨圓的石階,在講述著跨越千年的故事,走過這里才知歷史的厚重。”
據統計,2025年一季度翠云廊接待游客超7萬人次。2023年9月以來,參與古蜀道徒步游的游客已達到60萬人次。
千年關隘展新顏。看4D光影秀再現三國戰火,在VR眼鏡中體驗御劍飛行,乘低空直升機覽雄關看絕壁……劍門關景區推出的“背誦《蜀道難》獎景區門票”活動,讓關樓前終日回蕩著詩聲瑯瑯。劍門關景區負責人介紹:“清明假期景區接待游客14.22萬人次,同比增長72.61%。”
今年清明假期,劍門關景區“背誦《蜀道難》獎景區門票”活動現場。(廣元市劍閣縣委宣傳部供圖)
如今,千年蜀道串起四川廣元、巴中、達州等7個市37個縣(市、區),劍門關、閬中古城、光霧山3處5A級景區和40余處4A級景區,正共繪蜀道新文旅長卷。
蜀道不難 暢達四方
在廣元市千佛崖景區,游客們駐足石窟群,眼前是千年摩崖造像的滄桑紋路,耳畔卻聽見對岸西成高鐵動車呼嘯而過。放眼望去,京昆高速、寶成鐵路、西成高鐵、嘉陵江航道在此同框,濃縮成一幅千年蜀道變遷圖。
廣元,作為蜀道入川第一站,曾以“難于上青天”聞名,如今敞開立體化交通大門。“在廣元1.63萬平方公里土地上,坐落著6個高鐵站,貫穿著4條鐵路、5條高速公路、5條國道、15條省道、20條航線。成都、西安、重慶等地每日往返廣元高鐵動車360余趟,實現高鐵公交化運行。”廣元市交通運輸局總工程師劉炯介紹。
交通變,生活新,百業興。
“早上西安吃肉夾饃,中午到廣元吃土雞,晚上還能去成都涮火鍋!”在D1917次復興號車廂里,西安游客張女士正計劃走一條“舌尖上的蜀道”。這條高鐵動脈,讓沿線城市居民享受“三小時旅游圈”。
千年蜀道的節點成都,正蝶變為西部對外開放新高地。西行鐵軌上,從成都發出的中歐班列直抵中亞、歐洲各國;南向通途間,以川渝為重要支撐點的西部陸海新通道通達127個國家及地區的555個港口。
今年2月四川發布的《“大蜀道”交通與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實施方案》提出,將打造4條文旅走廊、5條特色風景通道,到2027年,基本形成“通道暢行、走廊暢游、服務暢享、文化暢傳”的大蜀道文化旅游交通廊道。
這條千年古蜀道,連接過去,通向未來。它不是博物館里的標本,而是流動在人們腳下的故事,是穿越時光淬煉不熄的文明薪火。(記者邊思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