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目前網上公開可查的,被認定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的物業企業有兩家:即陜西怡和物業管理有限公司和廣東中奧物業管理有限公司,都是2024年認定的。
當然青島、鄭州、杭州,往年也有物業被授牌高新,具體花落誰家,網上未見公布。
疑 惑
物業成高新,這事有些人有看法,所以我研究了一下,發現也鬧不明白。
認定高新須同時滿足八大條件,其中兩個條件,門檻很高,通常的物業公司,肯定不達標的;即便所謂的頂流物業,如萬科和保利,也難言其物業公司能整體達標,最多旗下獨立的專做智慧化物業研發的子公司能湊合達標,但這公司已經不是主業為物業的公司了。
物業公司能邁過最難的兩檻,筆者以為這物業已非仙即魔了;或者貍貓換太子,玩了認定兒子高新發牌老子的把戲?若真如此,稅收流失不可小覷!
為啥,且聽我細細道來,以下均為個人觀點,歡迎懂行人留言交流、指點迷津?
更歡迎西安怡和物業、廣東中奧物業在管樓盤的業主,踴躍留言,分享高新服務帶來了什么驚喜?
高門檻1:科研人員占比10%,這關怎么闖的?
舉個例子:中等物業,在管面積約500萬平方米(對應在管樓盤約40個左右)。
實際公司有正式職員(交納社保的)撐死400名,其中多數為物業經理、物業主管、客服、保安、工程維修人員,多數工作在具體小區的一線,能在公司本部工作的頂天40名。
那么結論來了,高新物業公司總部的職員,全是科研人員,這可能嗎?反正證書都發了,不信也是不行呀?
除非把按遙控器的保安、看監控消控的保安、按門禁道閘按鈕的保安,都納入科研人員,因為他們使用了“高科技”的產品嗎?
高門檻2:高科技產品或服務占總收入60%以上,如何達標的?
還是前面例子:這樣的物業企業,年入物業費約1.2億,若物業費能算收入,要評高新企業,則該物業公司60%物業費是因為物業提供了高科技服務或產品掙來的才行。或者真有神秘物業,在物業費之外,能通過其他服務和產品,賺到比物業費還多的收入。即這個物業,要通過“高新技術”服務或產品,在物業費之外,另外賺1.8億元,才行。
這筆錢,從哪里賺的?傻傻想不明白呀,莫非是車位管理費、或者賣車位收入、抑或小區廣告收入?或者其他所謂的多經收入?總不能是物業,賣了空氣給業主,因而得到了收入吧?
副業(高科產品或非物業服務)收入1.8億,主業(物業服務)收入1.2億,物業這么牛,那他服務的小區或樓盤,肯定高科技得不要不要的了,堪比生活在未來世界了?是真的嗎?
上一個收費APP、弄了個報修APP,或搞個物業管理軟件,或租個機器人掃下地,或者干脆幾個PPT,就成高科物業了嗎?或因這些,物業就多收了60%物業費嗎?
物業多數不是因有前期物業合同,而收到物業費的嗎?不是靠保盤撬盤大戰、各種撕,才搶到或保住樓盤的嗎?
草 根 談
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應該是嚴肅認真的事,國家鼓勵企業創新研發,真金白銀扶持高科技,是希望出真科技、真功夫。
千萬別把高新認定當做沽名釣譽、變相減稅的名利場。
科研不容摻水,摻水弄不出真科技。當然,物業若真能整出科技與狠活,用來整頓自己,那必須要點贊!
以下為加餐彩蛋,愛看就看,不愛看,就請點個贊再走。
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須同時滿足以下條件:
(1)企業注冊成立一年以上;
(2)企業有對主要產品(服務)在技術上發揮核心支持作用的知識產權的所有權;
(3)對企業主要產品(服務)發揮核心支持作用的技術屬于《國家重點支持的高新技術領域》規定的范圍;
(4)企業科技人員占企業當年職工總數的比例不低于10%;
(5)企業近的研究開發費用總額占同期銷售收入總額的比例為3%-5%
(6);近一年高新技術產品(服務)收入占企業同期總收入的比例不低于60%;
(7)企業創新能力評價應達到相應要求;
(8)認定前一年內未發生重大安全、重大質量事故或嚴重環境違法行為
#高新技術# #房地產# #草根時評# #物業# #業主#
建議“星標”關注本號,防止迷路!
您覺有收獲,請轉發,傳播真善美!
點贊、關注、收藏、看一看,
讓更多人知道,才會更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