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小時候放學路上,總要蹲在田埂邊上掏半天。薺菜挖一兜,灰灰菜掐一把,回家往奶奶的竹筐里一倒,晚飯桌上準能多出一盤涼拌野菜。那會兒總嫌野果子酸,現在想起來,咱們吃進肚子的可都是寶??!
**春天的田埂是天然藥柜** 春雨剛過,蒲公英頂著黃花鉆出地皮。奶奶總說這是"下火菜",揪幾片嫩葉焯水涼拌,苦中帶著清香。馬齒莧更是個寶,掐斷莖稈能拉出黏絲,曬干了冬天煮水喝,肚子疼時比吃藥還靈。最讓我惦記的是榆錢飯——捋下榆樹上一串串綠銅錢,拌上玉米面蒸熟,蘸著蒜泥能吃兩大碗。
**夏天的野果藏著甜藥** 桑樹果子熟透時,手指頭都能染成紫紅色。我們像猴兒似的躥上樹,邊摘邊吃,回家才發現舌頭都紫了。后來才知道桑葚能補血,難怪那會兒撒歡跑半天都不累。“桑葚,性微寒。食之補五臟,耳目聰明,利關節,和經脈,通血氣,益精神”。的作用呢
槐花開時更熱鬧,家家戶戶舉著竹竿打槐花,蒸槐花、槐花餅的香味能飄滿整個村子,現在想想那清甜里還帶著安神的功效呢。
比如路邊的紫色的小野果。味道微甜。一到放學就去路邊找的摘,后來才知道他叫做龍葵。也有的地方把黑色的叫它黑悠悠,黃色的叫黃悠悠。我們還把它叫做野葡萄。
還有這種像喇叭一樣的花。把他的花朵拿掉,根莖含在嘴里甜甜的。卻不知他是一位名叫“地黃”的皇家貢品。
這種“白茅”你們吃過嘛,這可是小時候爭先想吃的好東西,原來他也是一味中草藥
現在的孩子捧著維生素軟糖,我們當年嚼的是真正的"天然復合維生素"。倒不是說野菜野果比現代營養品好,只是那種跟著季節找吃食的樂趣,混著泥土氣的草木香,是鋼筋森林里長不出來的鮮活記憶。
前些天帶著小侄女挖薺菜,她蹲在地頭驚呼:"原來餃子餡是土里長出來的!"這話聽得我又心酸又好笑。建議家長們周末不妨帶孩子去郊區轉轉,教他們認認車前草、折耳根,既能讓孩子們知道食物最本真的模樣,又能給城市生活添點草木清香。最后問問大家:你小時候常吃的野菜野果,現在還能叫出名字嗎?
作品聲明: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