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知名問答平臺Quora上,一位名叫杰克·湯普森的網友拋出了一個問題:“若全世界都禁止中國產品,中國經濟還能保持增長嗎?”網友們從全球貿易、我國經濟韌性、國際關系等角度展開激烈爭論。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我國的經濟表現自然備受關注。
先說說這個問題的來龍去脈。杰克是個37歲的美國軟件工程師,平時對科技和經濟話題感興趣。他在Quora上提這個問題,其實是受到近年來中美貿易摩擦的啟發。
過去幾年,美國對我國商品加征關稅,甚至推動所謂“供應鏈去中國化”,讓不少人開始琢磨:如果全世界都跟風,把我國產品拒之門外,會發生什么?Quora上的討論帖很快就火了,瀏覽量破百萬,網友們各抒己見,有人看好我國的內生動力,有人擔心全球經濟會跟著遭殃。
從全球視角看,這個問題不只是針對我國,也是對全球化的一次拷問。我國是世界制造業的中心,2022年出口額占全球貿易的14.4%,生產的商品從手機、家電到醫療器械,無處不在。如果這些產品突然從市場上消失,不光是我國經濟會受沖擊,全球供應鏈也得亂套。
網友們提到,美國超市貨架可能會空一半,德國汽車廠生產線得停擺,物價上漲更是跑不了。這說明,全球化走到今天,各國經濟早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單方面封鎖誰,都不是件簡單的事。
當然,這個假設也讓我們不得不正視我國經濟的抗壓能力。過去幾十年,我國經濟在外部挑戰中屢次展現韌性。比如2020年疫情全球大流行時,許多國家經濟陷入衰退,而我國卻實現了2.3%的正增長。2023年,GDP增速達到5.2%,超出不少國際機構的預期。這些數據讓人不禁想問:如果真遇到全球禁令,我國還能不能頂住壓力,繼續往前走?答案得從咱們的家底和策略說起。
要回答這個問題,先得看看我國經濟的底氣在哪。說白了,咱們的經濟能不能增長,不全看出口,內需才是壓艙石。我國人口有14億,市場規模全球少有。2023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47.2萬億元,同比增長7.2%。
這幾年,國產品牌崛起很快,從衣服到家電,再到新能源車,質量上來了,價格也接地氣,普通老百姓越來越愿意掏錢買國貨。消費升級的勢頭,讓內需成了經濟穩定的緩沖墊。
再看數據,出口占我國GDP的比例其實沒那么高。2022年,我國出口總額約3.6萬億美元,占GDP的20%左右。雖然這部分很重要,但剩下的80%更多靠內需和投資拉動。相比之下,一些小國出口占GDP比重動輒50%以上,禁令一來可能直接趴窩,而我國有回旋余地。
過去幾年,政府一直在推“雙循環”戰略,就是要把國內大循環擺在首位,出口只是輔助。2023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長3.9%,尤其是基建投資,像高鐵網絡還在鋪開,新能源項目也在加碼,這些都給經濟注入了活力。
再舉個例子,疫情期間,全球需求萎縮,我國出口一度受挫,但很快調整方向,外貿企業轉內銷,工業園區迅速復工復產。2024年第一季度,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1%,消費品零售總額也漲了4.7%。這說明,遇到外部壓力時,我國能快速轉向內部市場,用政策和產業基礎兜底。有人可能會問,如果出口完全停了怎么辦?答案是,內需還有潛力可挖。比如農村市場的消費能力正在釋放,城市里的服務消費也在增長。只要政策得當,內需完全能扛起大梁。
更重要的是,我國的產業體系全球最全。從原材料到成品,供應鏈基本都能自給自足。聯合國產業分類里,我國是唯一擁有全部41個工業大類的國家。這意味著,即便外部斷了貨,咱們也能自己生產大部分東西。
當然,完全自給自足不現實,但這種完整性讓我國在危機中比別人多一份底氣。網友在Quora上也提到,2020年口罩短缺時,我國短時間內就成了全球供應主力,這靠的就是產業實力。
當然,咱們也不能光說自己有多厲害,得正視全球制裁可能帶來的挑戰。如果全世界真禁止我國產品,出口停擺是首要問題。2022年,我國出口額3.6萬億美元,涉及電子產品、機械設備、紡織品等多個領域。這部分要是沒了,短期內肯定會影響就業和企業利潤,尤其是沿海的外貿大省,像廣東、浙江,可能首當其沖。供應鏈中斷也是個麻煩,雖然咱們產業全,但一些高端芯片、關鍵原材料還得靠進口,禁令一來,這些領域可能會卡脖子。
不過,影響是雙向的。全球經濟對我國產品的依賴不是一天兩天能替代的。美國商會估算,如果跟我國“脫鉤”,美國家庭每年得多花2000美元。歐洲、日本、韓國這些國家也離不開我國的中間品和消費品。
2023年,我國進口額超過2.5萬億美元,是全球第二大進口市場。禁了我國產品,這些國家不僅失去供應商,還丟了買家,經濟賬怎么算都不劃算。所以,真要走到那一步,全球經濟恐怕先亂成一鍋粥,未必能堅持多久。
面對這種局面,我國也不是沒招。過去幾年,咱們一直在拓寬貿易圈子。中美摩擦加劇后,我國跟東盟、非洲、中東歐的合作明顯升溫。2023年,東盟超過歐盟,成了我國第一大貿易伙伴。新簽的自貿協定也多了起來,比如跟中東歐國家簽的協議,允許用本國貨幣結算,避開了美元制裁的風險。
2024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額繼續增長,占我國外貿比重超過三分之一。再說國內市場,政府手里還有不少牌。刺激消費的政策可以再加碼,比如發消費券、降稅減費,這些在疫情時都試過,效果不錯。基建投資也能再發力,高鐵、5G、綠色能源這些項目不光拉動經濟,還能提升長遠競爭力。
更關鍵的是技術自立自強。過去幾年,我國在芯片、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領域投入巨大,雖然跟頂尖水平還有差距,但進步有目共睹。2023年,研發經費占GDP比重達到2.55%,專利申請量全球第一。只要堅持下去,卡脖子的問題遲早能解決。
當然,咱們得承認,全球制裁會讓經濟增速放緩,甚至短期內出現陣痛。但從長遠看,我國經濟的基本盤不會垮。14億人的市場、完整的產業體系、靈活的政策調整,這些都是別的國家羨慕不來的優勢。
2024年第一季度,GDP增長5.3%,世界銀行預測全年增速5%左右,貢獻全球經濟增長近三分之一。這說明,即便外部環境再惡劣,咱們也有能力穩住陣腳,繼續往前走。
回過頭看杰克的問題,其實不只是個假設,更是對我國經濟的一次檢驗。過去幾十年,咱們從一窮二白走到世界第二,靠的是改革開放和埋頭苦干。2023年,GDP超過126萬億元,穩穩占據全球第二的位子。
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里提到,要深化改革開放,增強內需拉動,同時拓展國際合作。
全球化不是誰能獨吞的蛋糕,而是大家一起做大的盤子。封鎖我國產品,可能讓世界付出比想象更大的代價,而咱們有能力在逆境中闖出一片天。
從現實看,2024年全球經濟預計增長2.6%,我國貢獻了近三分之一的增量。這不光是數字,更是信心。我國經濟跟全球命運綁在一起,咱們會繼續敞開大門,跟各國攜手前行。畢竟,各國各有長處,相互借力才能走得更遠。
杰克的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但我國的表現已經給出了最好的回應:無論風浪多大,咱們都能穩住船,繼續駛向遠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