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4期 總第815期
警惕戲曲“偽創新”
文/晏璐婷
中國戲曲藝術在復興的道路上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通過對傳統藝術的守正創新,當代藝術家鉤沉歷史,總結戲曲文化幾百年的精粹,結合當代社會大眾的審美需求,打造出許多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然而,戲曲藝術在當代創新發展的背后也存在著一些隱憂。一些有關戲曲藝術的革新之舉“徒有其表,無有其里”,并在行為動機及藝術成果方面與戲曲藝術擁有的文化基底背道而馳,造成了對戲曲文化生態的破壞。為此,對于當下戲曲藝術在創新領域的思維和舉措,應在觀察中自省,找到正確的未來發展方向,莫讓虛浮表象掩蓋藝術真章。
一、戲曲藝術的“偽創新”現狀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文化中的創新思想作為活力因子是推動國家文化發展的動力。對文化藝術領域而言,創新符合人民群眾求新求變的審美訴求,推動各種文化藝術形式取得發展成果。而所謂“偽創新”往往通過噱頭來包裝,花樣百出的形式掩蓋了缺乏實質性改變的事實。它不僅造成了社會資源的嚴重浪費,還會對真正的創新造成嚴重的阻礙。令人唏噓的是,當前的戲曲藝術領域同樣存在著這樣的情況。
首先,戲曲藝術領域出現的“過度跨界融合”現象便是“偽創新”的典型表現之一。無論從歷史維度還是當下的社會文化環境來看,不同劇種以及戲曲藝術與其他藝術門類之間的互鑒及跨界融合,都是值得提倡且不可或缺的。有的放矢的學習與交流過程,可以促使各地方劇種內部不斷完善成熟,能夠與社會審美需求變化齊頭并進,保持鮮明的時代特色和精湛的藝術水準。但從另一方面而言,如果跨界融合流于表面化或形式化,為了功利性的目的實行“拿來主義”政策,便會陷入“過度跨界融合”的泥潭之中,存在著名不副實、表里不一、嘩眾取寵的問題。當前,戲曲藝術內部出現小劇種向大劇種融合、非主流劇種向主流劇種融合、本土劇種向外來劇種過度融合的現象。這樣的現象往往是缺乏文化自信或急于求成的表現,而表面的形式變化也并非真正意義上的創新,反而令自身藝術特色和文化本源遭到破壞。與此同時,戲曲藝術也不免受到其他藝術門類的影響,存在著與影視界、娛樂圈或網絡生態之間過度融合的問題。而傳統戲曲那些最為典型的唱、念、做、打和傳統風格,則有可能在披著“創新”外衣的過度融合中被消耗、肢解或丟棄,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
其次,當代戲曲舞臺在試圖創新的過程中,也有過度依賴科技的問題。傳統戲曲“一桌二椅”的舞臺陳設是中國古典美學“留白”境界的一種延伸,體現抽象的指代特征,可以使觀眾沉浸于戲劇情境之中。這也是傳統戲曲之美的一種典型表現。但在當代科技的加持下,戲曲舞臺過度依賴炫目的燈光、動態的投影科技及豐富的音效。這看似是以現代舞美科技使傳統戲曲舊貌換新顏,實則使戲曲作品充斥著大量的現代聲、光、電效果,大有喧賓奪主的意味。更為重要的是,如此一來,表演者在創作和演繹的過程中往往忽視唱、念、做、打等表演本體,而將更多的精力投入表象的“速成”渲染,長此以往勢必造成戲曲藝術誤入歧途。
此外,戲曲藝術還時常通過“出圈”的方式吸引年輕觀眾的注意,但對時尚的盲目追求也造成了對藝術本體的傷害。在時代發展的進程中,總會有一些人試圖打著“與時俱進”的旗號,不斷慫恿戲曲藝術在創作題材、呈現方式方面靠近都市文化。比如,在現代題材作品與傳統戲曲的開發方面存在比例失衡的問題;在表演過程中削弱了傳統唱腔的韻味,改變了節奏、速度以及戲曲舞蹈特有的程式規則。在為了討好年輕觀眾的創作初衷下,不少戲曲表演趨于歌劇或音樂劇,更有一些牽強的“出圈”之舉喪失了戲曲藝術應有的嚴謹性及文化的厚重感,有拼湊或惡搞之嫌。這樣的做法雖可短暫地獲得關注,但從長遠來說嚴重影響了戲曲藝術的純粹性及文化深度。
二、“偽創新”現象背后的深層誘因
正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當代戲曲藝術領域出現的“偽創新”現象是在發展歷程中緩慢積聚,在各種外界因素的綜合影響下形成的。這樣的現象看似充滿生機與活力,實則不斷損害戲曲藝術的自身價值與社會影響力。戲曲文化作為中華文明傳統的精粹,承載著深刻的歷史積淀與美學傳統。在當下快速的社會流變進程中,雖然戲曲藝術的創新勢在必行,但需要穩扎穩打,避免出現形式大于內容的問題。既然“偽創新”的表象錯綜復雜,那么就需要抽絲剝繭,深入分析其中的誘因,管窺問題背后真正的癥結所在。
從主觀層面來看,“偽創新”現象可以歸咎于當代戲曲藝術工作者內心的迷失。這看似一種復雜的文化現象,實則是由微觀節點和主導者所造成的。首先,藝術創作缺乏定力是當下“偽創新”的一個主觀誘因。傳統戲曲作品從創作到表演再成為傳世經典,需要一輩輩人不斷積累與打磨。但在當下的文化環境中,快節奏的商業化環境催促著創作者在短期內獲得成功,享受豐厚的商業回報。由于一些戲曲作品的創作演變為項目化的標準流程,因此為劇作家、導演和演員預留的時間及空間都極為有限,處處受到創作成本的制約。這無形中壓縮了創作的進程,也使很多作品失去了不斷打磨的必要環節。久而久之,創作者習慣了流水線式的生產模式,失去了應有的創作耐力,信仰、執念、熱情與創新靈感更無從談起。也有一些藝術工作者功利思想嚴重,放棄了應有的沉淀過程。倉促出爐的劇本、音樂、舞美和表演設計禁不起內行的推敲,被極度縮減的排練過程更造成了作品內容的潦草。他們在觀念、行為和形態方面處處尋找捷徑,缺乏足夠的耐力,導致很多創新只能流于表面,未能取得真正的藝術突破,也難以用正確的創新方式來推動戲曲藝術的長足進步。其次,戲曲藝術工作者缺乏文化自信,是造成種種“偽創新”現象的重要原因。他們并沒有深刻領會戲曲文化的博大精深及不可或缺的價值,對自身的文化認同感不足。因此,在創作的過程中會傾向于追逐外來文化,從而不再堅守傳統戲曲的藝術原則,急于做表面文章,納入了許多不屬于且不應當融入戲曲的外來元素,造成了對戲曲藝術本體的肢解,使其失去了應有的文化韻味。此外,一些戲曲創作者不具備充足的審美判斷力,缺乏冷靜、理性的創作認知,肆意改變戲曲藝術穩定的規制與結構。這樣的做法雖能給觀眾帶來感官刺激,但使戲曲藝術應有的表現力變得脆弱不堪。
從客觀層面來看,外界環境確實也為當前戲曲藝術的創新造成了多重壓力,間接導致“偽創新”現象的頻現。首先,外來文化的沖擊是最重要的客觀因素。在全球化背景下,大量外來文化涌入,而其中不乏一些強勢文化以居高臨下的姿態深遠地影響著中國文化。為了應對外來文化的沖擊,一些藝術工作者被迫做出條件反射式的改變,甚至不惜犧牲傳統藝術本質。這使其陷入了“偽創新”的誤區,在不經意間失去了藝術創作的獨立性。其次,都市文化及整個社會生態對傳統戲曲深刻的影響,也是“偽創新”現象的始作俑者之一。身處于都市文化環境中的創作者、表演者、理論學者及觀眾在審美趣味、消費習慣和文化注意力方面較以往有了很大的改變,這些心理和意識層面的變化又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戲曲藝術的表達方式。在表面上做出的創新雖可以快速迎合觀眾,取得即時性的效果,但削弱了戲曲藝術內在的價值,從而陷入“偽創新”的困境。此外,現代商業體制操縱下的文藝產業需要利益的最大化,否則就會被拋棄。因此,在商業化的過程中,為了增加短期收益或盤活商業鏈條,有些戲曲從業者就會以所謂的“創新”來吸引觀眾,造成繁榮的假象。因此,戲曲藝術工作者必須堅守各個劇種最原始和淳樸的藝術品格,以自身的藝術魅力與文化特性來實現商業價值,不能為了利益而一味被外力因素左右。只有在謀求商業價值與堅守戲曲藝術品格之間保持平衡,才能夠真正令戲曲藝術獲得市場與公眾的尊重,有條不紊地推進戲曲藝術朝著市場化與產業化的方向大步邁進。
三、對于戲曲藝術創新之路的探索
在新時代社會文化環境中,戲曲藝術的思變圖強毋庸置疑,在此過程中具有時代精神與民族風貌的創新之舉是值得肯定的。這里的“創新”,是真正以戲曲本源為依托,循序漸進且審時度勢地遵循戲曲藝術發展規律而進行的創新。當代戲曲藝術工作者要審慎甄別創新與“偽創新”之間的差異,將使命感和責任心融入藝術創作與表演當中,為戲曲藝術開辟一條真正的創新之路。
首先,應當以守正為創新之源。萬事萬物的發展都是辯證統一的,在尋求創新的過程中,首先要了解戲曲文化的璀璨歷史,挖掘和繼承戲曲文化的精粹及其背后所潛藏的民族文化之魂。只有以守正為創新的先決條件,堅持戲曲藝術的本質及核心價值,將傳統的唱腔、身段、行當、劇目及行業規則悉心珍藏和有力傳承,尊重戲曲的傳統文化底蘊,才能真正為創新保留根基。“守正”并非停滯不前,而是通過對傳統戲曲文化的回溯來深入理解其藝術價值,從中汲取創新的靈感。許多傳統戲曲劇目善于以歷史和傳說故事為媒,講述人性情感及道德內涵。這些共通性的文化價值觀能夠跨越時空,與當下社會產生共鳴。而在此過程中,創作也保留了核心的戲曲美學價值,為其賦予當代全新的解讀方式,使守正與創新之間互為依托,保持平衡。比如,上海昆劇團近期以恪守“尊重原著、敬畏經典”為原則,重塑湯顯祖經典的“臨川四夢”,以經典淬煉的方式表現《牡丹亭》,秉承傳承精神排演《邯鄲記》,修改復排《紫釵記》,《南柯夢記》則采用全新原創。總體而言,4部作品均保留了傳統昆曲的表演形式、音樂及舞美設計,運用唯美簡約的“一桌二椅”程式規則,搭配古典書畫為背景,將傳統昆曲寫意、典雅、精致的風格揮灑得淋漓盡致。除此之外,調整后的劇情節奏更為張弛有度,人物的呈現也更加生動鮮活。這樣的調整是在堅持守正基礎上的適度創新,既滿足了現代觀眾的精神需求,又堅持立足本質,保持了充分的文化自信。
其次,應當以藝術個性為創新之魂。創新的本質在于差異化和獨特性,既要從宏觀層面體現出中國戲曲藝術特有的藝術品質及美學格調,又應當在微觀層面確立各地方劇種甚至各個流派分支的個性化表達方式。因為每一個劇種都有著自身的文化背景及藝術風格,京劇的大氣恢宏、昆曲的婉轉優雅、越劇的細膩唯美、河北梆子的慷慨激昂、黃梅戲的清新活潑,均是劇種辨識度的體現。因此,在當代戲曲藝術的創新過程中,既要保持與西方戲劇和多樣化現代戲劇形式之間的距離,又應當強調保持各傳統戲曲門類之間的界限,避免過度融合所造成的個性特質衰減。“在多元開放的創作演出格局中,應處理好項目管理與創作主體的藝術主動性、積極性、獨立性的關系。”①以藝術個性為靈魂的創新不能一味地迎合市場需求,而是要尊重各個劇種獨立的特性,弘揚其文化內涵。比如,新近上演的漁鼓戲《今夕何夕》等作品,就保持了原汁原味的漁鼓戲唱腔、念白、戲曲舞蹈動作和傳統伴奏樂隊。在此基礎上,以小劇場戲曲的形式進行演繹,展現出歷久彌新的藝術魅力。雖為名不見經傳的地方小劇種,但這樣的膽識和魄力使其獲得了市場的尊重和認可,也為其他地方劇種做出了榜樣,指明了一條正確的創新發展路徑。
最后,應當以內外兼修為創新之實。真正優秀的戲曲作品需要內在的藝術修養和外在的形式表達相統一。創作者應深刻理解戲曲劇種的表演技藝及劇目的文化內涵,并在外在形式方面以相對應的手段和方式將其呈現給觀眾。當代戲曲藝術工作者需要以扎實的功底和穩定的審美理念來塑造內在修養,避免人云亦云,杜絕華而不實的噱頭。在此基礎上,通過一定的現代包裝形式展現戲曲藝術與時俱進的一面。過度運用包裝手段或科技元素,會造成內在與外表的失衡;一味追求創新的“出圈”或“破圈”之舉,也會造成徒有其表的尷尬窘境。比如,上海京劇院排演的經典作品《奇襲白虎團》,在復排的過程中忠實還原了作品原有的表演特色和傳統唱腔,而在燈光和舞美方面融入了新的技術元素,使舞臺更為精細化,體現出時代特色。以舞臺表演為核心的藝術理念使得科技手段并未喧賓奪主,觀眾始終將目光聚焦于演員在舞臺上的唱腔內容和動作細節。其他元素的調配令舞臺表演的現場效果得到了有效的烘托。觀眾在現場的叫好,更多的是因為演員的精彩演繹。這樣的觀演模式顯然是一種成功的創新,也在此過程中給予年輕觀眾不同凡響的文化熏陶。
四、結語
戲曲藝術的創新之路既充滿荊棘,又孕育著無限的可能。只有堅持守正與傳承,彰顯戲曲文化魅力,突出劇種文化個性,以內外兼修為目標提升綜合藝術素養,才能夠繼往開來,展現出新時代中國戲曲藝術的生命力。戲曲藝術工作者應當擦亮雙眼,時刻保持自信與定力,真正以文化的復興和弘揚為己任,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為戲曲藝術謀得更加廣闊的天地。
(作者單位:中國音樂學院)
《中國戲劇》雜志訂閱:
國內統一刊號:CN11-1767/J,郵發代號:2—3,國外代碼:M30。全國各地郵局均可訂閱,也可直接向編輯部訂閱。
責任編輯 孫竹
設計制作 王磊
主管 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主辦 中國戲劇家協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