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頻設備深度評測, 關注不錯過 !
最近有點失眠,幸好新聞給力,打開頭條一看就暈了過去..
經濟和政治分析交給磚家,我們這里只談論音樂人關心的——
哪些美國產品價格翻倍
五年前我們分析過,幸好這次并不是影響所有美國品牌,
漲價只針對“美國原產”Made in U.S.A.
如你所知,很多“美國品牌”現在都在中國生產,自從中國代工廠去墨西哥建廠之后,很多堅持美國品牌,不過還有少數高端樂器 / 音頻產品在美國生產,
下面就幫大家整理一下
吉他 / 彈撥樂器
關稅戰的重災區...
從大家熟悉的Fender、Gibson、Suhr、PRS,到小眾的G&L、Tom Anderson、James Tyler..
其中 Fender 和 PRS 只有高端型號美產,其他品牌應該是純美產 ~
還有萬元級木吉他
其他國家也有高端的電/木吉他.. 但小編手頭的 G&L 和 Taylor 都是美國品牌,這不是巧合..
還有眾多周邊和附件
效果器廠商有Electro-harmonix、JHS、Walrus.. 琴弦廠商有D'Addario、Elixir和Dean Markley,還有眾多的“手工”拾音器、Dunlop撥片和GATOR箱包 (應該不是全部美產)..
只有撥片價格翻倍我還買得起..
傳統樂器 (不插電)
斯坦威不漲價都買不起
由于二戰摧毀了歐洲的鋼琴工廠,鋼琴“行業標準”就輪到 Steinway 了,口號是“九成世界級鋼琴演出都用斯坦威”,不過只有北美市場的斯坦威是美產,歐洲和中國市場的斯坦威是Made in Germany。
作為一名前鼓手,我以前用的也是Vic Firth鼓槌和Zildjian镲片.. 但換成其他牌子應該也行..
美國還有Noble & Cooley和Pintech的鼓/打擊樂,不過在國內沒見過有人用。
電子樂器 (插電)
MOOG 已經臺灣產了
2018 年中美貿易戰時 MOOG 就跳出來反對,因為他們的電路板 (美國設計) 是從中國進口、另外琴鍵用的 Fatar,所以“美產” MOOG 只是加了外殼和旋鈕..
美產的傳奇模擬合成器還有Sequential和Roger Linn,另外還有很多好玩的小廠商:HAKEN、Buchla、1010music、4ms、Acid Rain、Five12、Noise Engineering..
電容 / 鋁帶話筒
美國人獨愛鋁帶話筒,有故事的都是美產,像主流Royer和AEA,小眾Cloud、Samar和stager,但其他國家沒那么喜歡,主流話筒廠商們也出過鋁帶話筒,但萬元級都不能撼動 Royer 和 AEA..
電容話筒方面,棚里常見的美產話筒以前只有Manley,后來美國人復活了Telefunken,現在也偶爾見到,雖然聲音接近,但錄音師依然追求二手的奧產 251..
Shure 之前還有幾個型號美產,現在應該沒有了,Apogee MiC 原來是美產,現在墨產..
還有很多美產的小眾、高端、手工電容話筒如 Bock Audio、 ADK、 Lawson、 Pearlman.. 但選擇 “致敬版” 不如直接上 Neumann、MG 或者 Brauner..
叉燒評測室使用頻率最高的,也是一只美產話筒:Earthworks,音箱評測都是用它測量的。
話放 / 模擬音頻
另一個關稅戰重災區..
雖然萬元級話筒是德國廠商的天下,但高端話放被美國人搶走了市場,真是個迷..
無論錄音棚常見的Rupert Neve、Avalon、BAE、Millennia、Api、Manley、Chandler Limited.. 還是小眾的Shadow Hills、DW Fearn、GML、Empirical Labs.. 都是美國原產..
傳奇美國話放還有 UA,但 610 和 710 機身沒印產地,只有新款 4-710d 上印著 Made in China

接口 / 數字音頻
大家知道UA Apollo聲卡是中國生產、、,Benchmark停產了專業產品線,所以美國原產的接口不多了..
Pro Tools Carbon 沒有在機身標產地,網上也沒查到,有知道的朋友告訴我一下 ~
目前還有Lynx和BURL在美國生產,但參數都停留在上一代.. 新款 .. 兩萬多的 BURLBOMBER DAC才 115dB 輸出動態.. 還比不上..
小眾的LAVRY還不錯,AD-24-200輸入動態達到128dB,是我目前所知 AD 動態最高的 (紐曼 MT48 那種作弊的不算),不過他們的 DA 型號只有125dB輸出..
監聽控制器
關稅戰重災區繼續 +1
之前沒有留意,現在才發現美國廠商占領了這個領域,錄音棚里常見的Crane Song Avocet、Grace Design 905和 都是美國生產,小眾點的API MC531和Shadow Hills Oculus也是美產。
如果算上中國生產的,入門級 和 PreSonus Monitor Station 也是美國品牌,可能是美國錄音棚數量太多,廠商能第一時間獲取大量用戶反饋進行開發。
如果不選美國品牌,高端的只有 SPL MTC 和 DAD MON 和 Antelope Satori ~

監聽音箱 / 耳機
奇怪的是,監聽音箱的“行業標準”不來自美國、德國和日本,而是芬蘭.. 不過在 Genelec /真力之前,七八十年代的行業標準應該是 JBL 或者 Tannoy ~
美國生產的音箱知名度最高的,應該是Barefoot,過來是Ocean Way吧?
還有些很小眾、但圈內可能聽說過的Guzauski Swist(Daft Punk 御用)、Augspurger(大嘴巴)..
總之都長得很奇怪..
Meyer Sound 其實也有監聽音箱 HD-1,終于是正常長相,但用了綠色高音頭,中國男人都不會買 (你的球頂有點綠).. 現在停產了改為有點像 JBL 號角的 Amie ~

IEM 我不太熟悉,查了一下主流的 UE、64、Campfire 都不是美產,Westone 也有部分在菲律賓產..
官方號稱“美產”的大品牌只有JH Audio和etymotic,Empire和Alclair都太小眾。
大耳倒是有不少美產
歌德和Audeze大家都熟悉
另外還有Abyss、Direct Sound、Koss(這幾年有點沒落)、ZMF(沒聽過,看起來像做家具的)..
作為評測機構,我們測試過的國產平板耳機,從頻響到失真都遠比同價位 Audeze 更出色。
最后總結一下
美國原產已經不多,還剩兩類
1. 木質“工藝品”
像吉他、鋼琴、打擊樂什么的,這類產品更像是家具、工藝品、或者奢侈品,附加價值極高,我并不認為聲音和品質有多“好”,只是美國人擁有對“好”的定義權,產品有傳承、有故事、有明星背書。
2. 非數字模擬設備
電容話筒雖然有美產,但如果是 USB 話筒、DSP 虛擬話筒、無線紐扣話筒,就不再有美產了;
同樣,美產只能做【有線耳機】,如果要推出 TWS 無線耳機和 DSP 降噪耳機,都很難繼續美產。
只要是“純模擬”,頻響不準、底噪大、失真高都會被認為“有內味兒”,其實跟音樂人嘲笑的發燒友并沒有太大區別:一個燒 Output,一個燒 Input。
其實最難替代的,是軟件
美國的 DAW 包括:Pro Tools、Studio One、Audition、Logic Pro、DP...對音樂人來說,如果改用 Cubase 和 Ableton,起碼要花一個月時間才能接近原來的工作效率。
幸好軟件這次不加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