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剪輯:記者 管林華 通訊員 何天龍
4月9日,大石山區的晨霧還未散盡,天等縣中山街已升騰起特有的煙火氣。每逢三六九的圩日,來自馱堪、都康等鄉鎮的銀發匠人們,清早便背著竹篾背簍趕集。他們用布滿老繭的雙手將寬扇、簸箕鋪陳開來,竹青色與藺草香在熹微晨光中氤氳成水墨畫卷。
在這片延續數百年的市集旁,85后壯族女子鐘思麗的直播間里,手機支架正代替藺草、竹篾架起新的傳承橋梁——訂單數突破100單的提示音,與老匠人指尖的劈啪聲,譜寫著非遺文化在數字時代的二重奏。
鐘思麗在檢查寬扇的品質。黃麗華 攝
鐘思麗出生在天等縣馱堪鄉賢民村,家族世代與寬扇、竹編結緣。她的祖父是村里有名的竹編匠人,而都康鄉教惠村特有的藺草種植與編織傳統,更在她心中播下了非遺傳承的種子?!按謇锏睦先藗儠x顏色鮮亮、筆直勻稱的藺草,經過晾曬、篩選等工序,再以34條縱向、16條橫向的經緯編織法,制成桃心狀的寬扇?!辩娝见愝p撫手中的作品介紹,流暢的弧線凝聚著代代相傳的智慧。
近三年數據顯示,鐘思麗通過電商年均助農銷售超萬把寬扇、數千對籮筐等手工編織品,年銷售額突破300萬元,其中200萬元直接惠及農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