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我們去成都旅游,在青城山下的景區,有一造紙作坊在向游客展示手工造紙的技術,我們也好奇的走了過去,看到他們熟練的抄紙技術,老伴就向我說:“二爹(我們方言稱呼爺爺的兄弟)不是也會抄紙嗎。”老板聽到我們講話就肯定地說:“你們是邳州人,”我說:“你是怎么知道的,”老板說:“對長輩稱呼叫爹的只有邳州東部那一帶有,我是邳州炮車鎮四王村人啊 ”。 手工造紙坊現在基本上失傳了。我們家的祖輩也曾開過一個火紙坊,記得當年我家住的二間草房子也曾是抄紙的池屋。
現在造紙都是機器化,以前手工造紙整個過程是即慢,活又苦又累,冬天天氣冷,抄紙凍手,軋出來紙漿結冰,夏天雨水多怕淋。 造紙的原料主要是麥草。要在地上挖一個長方形的池子,用磚砌好,防漏水。深度不超過1.5米,將麥草放進去,每層麥草之間放些生石灰,放滿后加水進行浸泡,大約浸泡一個星期左右,麥草浸泡軟了再進行上鍋蒸。 蒸麥草的鍋很大,俗稱24印,在地上挖鍋框子,將鍋放在上面叫地鍋,鍋的上面沿著鍋的大小砌1.5左右的圓筒墻。墻砌好以后,將浸泡好的麥草裝進去,燒火進行蒸,蒸到上面冒蒸汽就可以了。
蒸好的麥草要進行碾軋,用放在地上的碾盤,用牲口拉著?子進行碾軋,加水軋成漿。還要按麥草的比例軋些蒲絨,蒲絨起到連接作用。 軋好的紙漿和蒲絨還要進行清淘,這個過程叫擺苔子。擺苔子就是在汪的深處打樁,用跳板搭架子,架子必須牢固,放止兩個人站在兩邊搖幌出現意外。擺苔子是用白布做成約4平米的布兜,四角系上繩扣,便于兩人提角在水中搖擺。 然后將軋好的紙漿和蒲絨放在布兜里,抬到架子去清淘,數量不宜過重和過多。在搖擺過程中紙漿很容易在包內擰成一團,這時要用木制耙頭把它打開,再進行淘,每包要反復多次,直至清淘至清水。 抄紙的池子要挖在室內,分為水池和旱池,大小根據室內面積確定,水池深度1.5米左右。旱池深度依據抄紙人的高度確定,旱池一般放在進門的地方。進門光線好,旱池的右邊為存放剛抄好的紙坯,左邊還要放一個小爐子,作為冬天燒水用。
每天晚上將清淘好紙漿放在水池中,用耙頭攪開均勻在池中的沉甸一夜,第二輕輕攪一下就可以抄了,在抄的過程中要根據池內紙漿的多少不定時攪拌,保持水中漂浮的紙漿均勻,抄出來的紙即薄又均勻,這就是抄紙的基本要點。 抄紙是的簾子是用竹子做成,有單張簾,雙張簾。每天抄多少張紙, 還需要計數,就用土辦法做一個計數器,找一塊木板在木板上刻三條豎線,分為個位、十位、百位。每條豎線在刻上刻度,每抄一簾個位數進一格,個位滿,十位數進一格,十位數滿十,百位進一格,計數非常準確,這也是每天抄多少張,曬紙交多少張給倉庫的依據。 冬天天氣冷,要用爐子燒水,每抄一簾紙將手在熱水洗一下,放止凍破。抄好的紙坯還要把水擠干。需要用一塊比紙坯大一點的平板放在紙坯上,放止壓偏走形。平扳放一條橫木,橫木上再放一根粗棒,粗棒一頭放在墻洞里,另一頭上人往下壓,根據杠桿原理把水擠干,擠干水的紙坯才能進行曬。
曬紙需要刷子、架子。刷子的用途是用來向墻上貼紙,刷子多數是用馬鬃做成,長度約30公分,寬度約15公分,厚度約3公分。架子是用木料制的,上面是平面長方形的木框,長度和寬根據紙的大小確定,厚度約3公分。高度1米左右,安裝三條腿,紙是在墻上曬的,房子的墻角與地面高低不平,安裝三條腿就是比較好放的牢固,起到穩定性的作用。 夏季暴雨及雨天較多,曬紙的人每天不能外岀遠離,防止暴雨,淋壞墻上的紙,外出要有交待。
傳統的手藝不能丟,手工造紙坊再也見不到啦,這種技術也可以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下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