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于1998年的國際刑事法院,正在面臨著自成立以來最大的信任危機,伴隨著近年先后對普京、內塔尼亞胡和杜特爾特發出逮捕令,該法院的正義性以及合法性,受到了極大質疑。
當地時間4月10日,總部位于海牙的國際刑事法院發表聲明稱,目前該法院不會對內塔尼亞胡和普京進行審判。
有歐洲媒體表示,國際刑事法院的做法,無疑幫助了內塔尼亞胡和普京一個大忙,介于上述兩者現在的身份,不排除在上述兩者卸任后,再在海牙進行缺席審判的可能性。
近年來,國際刑事法院遇到了幾件尷尬事情,分別是:
- 2023年3月,國際刑事法院對普京發出逮捕令,但是俄羅斯并非該法院下的成員國,這引起管轄權爭議。
- 2024年9月,普京對蒙古進行正式訪問,蒙古是國際刑事法院下的成員國但拒絕了逮捕普京,這引起執法權爭議。
- 2024年11月,國際刑事法院對內塔尼亞胡發出逮捕令,但是以色列并非該法院下的成員國,這引起管轄權爭議。
- 2025年4月,內塔尼亞胡對匈牙利進行正式訪問,匈牙利是國際刑事法院下的成員國但拒絕了逮捕內塔尼亞胡,這引起執法權爭議。
- 2025年3月,杜特爾特在菲律賓被逮捕送后隨即送往了國際刑事法院,然而早在2019年3月菲律賓就退出了國際刑事法院。
從國際刑事法院過去近30年的“戰績”來看,該法院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看,都像是專門為審判小國而誕生的,大國們要么壓根就不加入該法院,要么純粹把該法院當作政治工具。
最為典型的就是美國,美國在2002年5月退出了國際刑事法院,隨后只要是該法院審判非美國人,美國就大張旗鼓表示贊賞,但如果審判的是美國人,美國就對該法院進行嚴厲制裁。
伴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家選擇退出國際刑事法院,該法院現在決定收回對內塔尼亞胡和普京進行“不可能完成的審判”,與其說這是給大國面子,不如說這是在給自己面子。
國際刑事法院近年來不斷被指出其存在偏見、歐洲中心主義、種族主義的指控,還面臨著對案件選擇、審判程序的公平性的質疑,以及對其管轄權和有效權的懷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