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1日,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一紙新規震動全球芯片產業:所有集成電路原產地判定以“流片地”為準。這意味著,若臺積電將晶圓制造產能轉移至美國,其產品將被中國征收125%的關稅,而留在臺灣省則屬于“國內流通”。
這一政策發布時,臺積電正因美國施壓投資1650億美元赴美建廠,卻面臨特朗普政府“不加碼就加稅”的威脅——美國關稅已從32%飆升至145%。芯片巨頭的命運,被中美博弈的齒輪碾得粉碎。
臺積電一直是臺灣省引以為傲的“護島神山”,其全球55%的先進芯片產能支撐著島內經濟的半壁江山。然而,這些年美國以“重振制造業”為名,威逼利誘臺積電赴美:特朗普直言“不在美國建廠就加稅100%”,甚至對臺積電客戶蘋果公司施壓,導致后者股價四天暴跌23%。臺積電亞利桑那州工廠從5nm升級至1.6nm制程,但代價是技術骨干流失、成本飆升,臺灣本土產業鏈面臨空洞化危機。
中國的新規如同一把精準的“手術刀”,直戳美國“掏空臺積電”的算盤。根據規則,即使芯片設計來自美國、封裝在東南亞,只要晶圓在臺灣省流片,原產地仍屬中國,可繞過美國制裁;反之,若臺積電將流片環節轉移至美國,其產品進入中國市場將面臨125%的“懲罰性關稅”,等同于被踢出全球最大芯片消費市場。有分析師直言:“這是用關稅杠桿逼臺積電二選一——要美國市場,還是中國市場?”
臺積電的抉擇已引發連鎖反應。美國本土半導體企業德州儀器(TI)在華銷售額的20%因關稅面臨利潤腰斬,而中國車企正加速轉向中芯國際、華虹半導體等本土代工廠,28nm以上成熟制程芯片的國產化率已從5%躍升至35%。
更微妙的是,日本信越化學、陶氏電子等材料巨頭緊隨臺積電赴美設廠,試圖重構“美國流片+日美材料”的新供應鏈。
由于將臺積電視為“對美獻禮”,島內專家警告,若臺積電徹底“美積電化”,臺灣電子產業恐重蹈日本東芝的覆轍——上世紀80年代,美國通過《美日半導體協議》對日本芯片加稅100%,直接導致東芝衰落。如今臺股單日暴跌5.79%、臺積電市值蒸發3.8%,已是危險信號。
中國的新規絕非孤立行動。南大光電的ArF光刻膠、中環股份的12英寸硅片、安集科技的CMP拋光液等關鍵材料已突破“卡脖子”技術,而華為海思與中芯國際合作的高端芯片良率提升至90%,更值得關注的是第三代半導體:碳化硅襯底國產化率超20%,氧化鎵單晶缺陷密度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這些“超車賽道”可能讓中國繞過EUV光刻機限制。
“特朗普的關稅大棒反而成了中國芯片業的催化劑。”一位業內人士比喻,“就像當年高鐵技術封鎖,倒逼出今日的復興號。”
臺積電董事長劉德音曾坦言:“地緣政治已讓芯片業失去全球化自由。”當美國想用關稅割裂產業鏈、中國以新規筑起技術壁壘,這場“芯片冷戰”的終局會是什么?是臺積電被迫分拆產能?還是中國半導體在壓力下破繭成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