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次回應特朗普,中方對所有美國商品加稅125%,并且只給美國8小時考慮時間。那么,此次中方的反制措施傳遞出怎樣的信號?這場貿易戰又會走向何方?
當地時間4月10日,美國政府宣布對中國輸美商品加征“對等關稅”至145%,這一決定迅速引發中方反制。4月11日下午4點,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當天發布公告,自4月12日起,對原產于美國的進口商品加征關稅稅率由84%提高至125%。
中方強調,美方行為嚴重違反國際經貿規則,是單邊霸凌的體現。有分析指出,從公告發布到4月12日零點,中方此次僅留給美方8小時考慮時間,這一強硬姿態背后,有三點信息值得關注:
其一是公告中明確指出的,“美方畸高關稅已淪為數字游戲,如繼續,中方將不予理會”。說明在這輪關稅戰中,中方是最后一次對美加稅。畢竟,當關稅超過60%時,大多對外貿易就已經沒有了利潤空間,更何況是當前125%的關稅水平下,美國輸華商品更是毫無市場接受可能性,再對等下去也只會成為小孩子過家家的游戲;
其二就是中方反制邏輯已從“對等”轉向戰略定力。中方認為,美方加稅本質是“政治表演”,通過極限施壓制造談判籌碼,而中方選擇“不陪演”,直接拉滿關稅,既表明底線,也避免陷入無意義的“報復循環”。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中方反制并非臨時起意,而是已經做好“硬脫鉤”的準備。中國海關結算時效調整、對美農產品進口限制等配套措施顯示,中方已為中美貿易完全中斷做好預案,這種底氣源于國內市場的規模優勢與供應鏈韌性。
美方對此顯然措手不及,特朗普原計劃通過提高關稅逼迫中國妥協,但中方“不跟牌”的態度打亂了其戰略節奏。盡管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稱,“美方已迫使中國犯錯”,但現實是,美國企業因供應鏈成本激增陷入困境,普通家庭年支出增加至少1600美元,通脹壓力加劇。因此有美媒直言,特朗普的關稅政策是“最嚴重的自殘”。
目前,美國內部已經迎來了不小的經濟壓力,美國通脹率飆升,雞蛋斷供、電子產品價格暴漲等現象頻發。高盛預測,未來一年美國經濟衰退概率升至45%,兩任前財長均批評關稅政策“讓美國喪失全球信譽”,美股與美債市場劇烈波動,4月10日標普500指數一度接近熔斷,30年期美債收益率暴漲60基點,反映市場對貿易戰升級的恐慌。
而戰術調整空間有限,特朗普雖暫停對75個國家和地區的關稅加征,但對華立場未變,他聲稱“過渡期總有困難”,但若90天內無法達成協議,將恢復關稅政策。這種“威脅式談判”已被中方識破,我商務部明確表示,“威脅施壓不是正確方式”。
有分析認為,美方后續可能采取兩種路徑:一是部分取消關稅以換取中方讓步,但概率不大,畢竟,特朗普是已經靠股市獲利的一方,關稅戰并未直接殃及其產業;二是繼續施壓,導致貿易戰規模擴大。無論哪種選擇,核心矛盾——美國對華貿易逆差的結構性問題——難以解決,中方早已指出,逆差源于兩國經濟互補性,而非所謂的“不公平貿易”。
如果貿易戰擴大,事實上,中方還有潛在“金融反制”手段引發關注。中國持有超8000億美元美債,若拋售將推高美債收益率,加劇美國融資成本,這一選項始終是懸于美方頭頂的利劍。
總的來說,中美關稅戰演變至今,已從經濟博弈升級為戰略意志較量,當關稅超過60%,實際效果與500%無異——貿易近乎中斷,比拼的只剩耐力和內功。中方的“最后一次”加稅,既是亮明底線,也是打破美方“關稅萬能論”的宣言。
對世界而言,這場博弈的啟示在于:單邊主義無法解決結構性矛盾,反而會撕裂全球經濟,中國以“穩”應對“瘋”,不僅為自身贏得空間,也為全球化注入確定性。未來,無論中美是否重回談判桌,中國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以技術突破重塑競爭格局的戰略方向不會改變,而美國若繼續將關稅武器化,終將自食其果——失去的不僅是市場信任,更是維系霸權的經濟根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