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是第29個“世界帕金森病日”。數據顯示,我國現有超300萬帕金森患者,居全球首位。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及環境因素變化,帕金森病發病率逐年攀升。然而,這一疾病的早期癥狀復雜多樣,極易被誤診或忽視。
隱匿癥狀頻遭誤診,警惕“假腦梗”背后真相
廣東藥科大學廣州復星禪誠醫院腦科中心主任陳文明教授指出,帕金森病最典型的運動癥狀為“靜止性震顫、運動遲緩和肌強直”,但早期表現常不典型,易與其他疾病混淆。76歲的鄭叔便是典型案例——三年前因雙腿無力、行動遲緩被診斷為腦梗,治療后癥狀卻持續加重。經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李志剛進一步檢查,發現其腦梗病灶較小,無法解釋癥狀,最終確診為帕金森病。對癥治療后,鄭叔的病情明顯改善。
李志剛表示,臨床中帕金森病誤診率較高,患者常因頸部疼痛被誤判為頸椎病,因腰痛被當作腰椎病,或因行動遲緩被誤診為阿爾茨海默病。“部分醫生對帕金森早期不典型癥狀認知不足,加之其好發年齡與多種老年病重疊,導致漏診、誤診頻發。”
運動癥狀與非運動癥狀交織,早期識別是關鍵
帕金森病癥狀分為運動與非運動兩類。運動癥狀中,“靜止性震顫”常為首發信號,表現為肢體放松時的不自主抖動,情緒緊張時加劇;“肌強直”則讓患者肢體僵硬如“彎曲鉛管”,晨起尤為明顯;“運動遲緩”則體現在精細動作困難、步態短小、轉身緩慢等。
非運動癥狀更易被忽視。陳文明教授強調,約90%的患者早期出現嗅覺失靈,且早于運動癥狀5-10年;睡眠障礙如夜間大喊、肢體亂動,以及“面具臉”(面部表情僵硬)、寫字越寫越小的“小寫癥”、長期便秘等,均可能是預警信號。“若家族中有帕金森病史,出現上述癥狀需高度警惕。”
規范治療與生活方式干預并重
目前帕金森病雖無法根治,但早期診斷和規范治療可顯著延緩病程。陳文明教授建議,患者確診后需嚴格遵醫囑用藥,不可擅自停藥;保持規律作息,避免過度疲勞;日常可進行擦桌、掃地等輕度活動,但應避免劇烈運動;飲食需注重纖維和水分攝入,以緩解便秘。
近年來,深腦刺激術(DBS)、腸菌移植等新興療法為患者帶來新希望,但陳文明提醒,手術適應癥嚴格,僅適用于藥物控制不佳的原發性患者,且需精準把握治療時機。“帕金森疊加綜合征患者并不適用,因此科學管理、康復鍛煉與生活方式調整仍是核心。”
“帕金森病癥狀復雜,既包括運動障礙,也涵蓋便秘、抑郁等非運動問題。”陳文明總結,提高公眾對早期癥狀的認知,減少誤診漏診,是改善患者預后的關鍵。他呼吁中老年群體,尤其是有家族史者,若出現不明原因的嗅覺減退、睡眠異常或行動遲緩,應及時就醫篩查,為治療爭取黃金窗口。
采寫:南都記者 王道斌 通訊員 譚淑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