仚 屳 氽 汆、 觴 觥 觚 斛
xiān xiān tǔn cuān;shāng gōng gū hú
古代人真是逍遙自在,夏歷的三月上巳日人們舉行祓禊(fúxì)儀式之后,大家坐在河渠兩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順流而下,停在誰的面前,誰就取杯飲酒,意為除去災禍不吉。這種傳統歷史非常古老,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初年,據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昔周公卜城洛邑,因流水以泛酒,故逸《詩》云'羽觴隨流波'。” “曲水流觴” 主要有兩大作用,一是歡慶和娛樂,二是祈福免災。
曲水流觴,成為中國古代漢族民間的一種傳統習俗,后來發展成為文人墨客詩酒唱酬的一種雅事。
【名稱】曲水流觴
【拼音】qū shuǐ liú shāng
【解釋】古民俗,每年農歷三月在彎曲的水流旁設酒杯,流到誰面前,誰就取下來喝,可以除去不吉利。
【造句】~的習俗現在難以見到了。
【英文】 Shang-ssu Festival
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上巳日,晉代貴族、會稽內史王羲之偕親朋謝安、孫綽等42位全國軍政高官,在蘭亭修禊后,舉行飲酒賦詩的“曲水流觴”活動,引為千古佳話。這一儒風雅俗,一直留傳至今。
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上巳日,晉代貴族、會稽內史王羲之偕親朋謝安、孫綽等42位全國軍政高官,在蘭亭修禊后,舉行飲酒賦詩的“曲水流觴”活動,引為千古佳話。
這一儒風雅俗,一直留傳至今。 當時,王羲之等在舉行修禊祭祀儀式后,在蘭亭清溪兩旁席地而坐,將盛了酒的觴放在溪中,由上游浮水徐徐而下,經過彎彎曲曲的溪流,觴在誰的面前打轉或停下,誰就得即興賦詩并飲酒。據史載,在這次游戲中,有十一人各成詩兩篇,十五人各成詩一篇,十六人作不出詩,各罰酒三觥。王羲之將大家的詩集起來,用蠶繭紙,鼠須筆揮毫作序,乘興而書,寫下了舉世聞名的《蘭亭集序》,被后人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也因之被人尊為“書圣”。
《蘭亭集序》也被稱為“禊帖(tiè)”。 有詩: 1蘭亭曲水擅風流。移宴向清秋。 2流觴元已奚所因,更指三日為良辰。山陰坐上皆豪逸,長安水邊多麗人。 3碧池萍嫩柳垂波,綺席絲鏞舞翠娥。為報會稽亭上客,永和應不勝元和。 4蘭亭絲竹。高會群賢,其人如玉。曲水流觴,燈前細雨,檐花蔌蔌。
上巳節,節期三月初三日,又稱“重三”、“春禊”。“曲水流觴”之俗,溯其源流,得從三月上巳這一古老風俗說起。
觴系古代盛酒器具,即酒杯。通常為木制,小而體輕,底部有托,可浮于水中。也有陶制的,兩邊有耳,又稱“羽觴”,因其比木杯重,玩時則放在荷葉上,使其浮水而行。這種游戲,自古有之,古“逸詩”云:“羽觴隨波泛”。漢也有“引流引觴,遞成曲水”之說。后來逐漸成為上巳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王羲之這次蘭亭聚會,雖也舉行修禊祭祀儀式,但主要進行了“曲水流觴”活動,突出了詠詩論文,飲酒賞景,對后世影響很大,在紹興,“曲水流觴”這種飲酒詠詩的雅俗歷經千年,卻一直盛傳不衰。 “曲水流觴”這項活動在后期是一些文人們的活動。其實就是在院子里挖一條小河,然后讓仆人在河的上游將酒杯漂浮在河面上,當酒杯漂到哪位的面前時,那位就要去作一首詩。如果作不出的話就要去喝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