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是根據權威醫學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的原創內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識請知悉;如有身體不適請咨詢專業醫生。
先說重點:癌癥復發的線索,很多時候藏在最不起眼的血常規里。
是的,不用CT,不用PET-CT,一張十幾塊錢的血常規單子,有時候反而能早早給出警報。但問題是,太多人不信、不看、不懂。
很多腫瘤患者復查時,眼睛只盯著腫瘤標志物,結果忽略了血常規上那三項可能救命的指標。
血紅蛋白、淋巴細胞百分比、血小板計數。
這仨朋友,平時安安靜靜地待在檢查單上,不吭聲。但只要癌癥有點要“搞事情”的苗頭,它們就會悄悄起變化。
而如果它們一直穩定、健康地在線,那基本可以松一口氣:癌細胞大概率沒再搞風搞雨。
當然,這話不能太絕對,醫學世界沒有100%,但這三項正常,確實能給我們提供一個非常關鍵的判斷依據。
有時候,腫瘤復發不是靠儀器發現的,而是靠“人”的直覺和經驗
說個真實的門診故事:
一個肝癌術后兩年的患者,腫瘤標志物正常,B超也看不出啥問題,但總覺得“哪里不對勁”。血常規一看,淋巴細胞比例從前面的35%掉到18%,而且連續兩個月都在低位。
我立刻建議他做增強MRI,果不其然,肝門區發現了一個不到1厘米的小結節。
要不是看了血常規,可能這顆“定時炸彈”要再拖半年才被發現。
這不是個例。
越來越多研究表明:一些早期復發的信號,可能首先體現在免疫系統的波動上,而血常規就是最基礎的免疫狀態窗口。
別小看“血紅蛋白偏低”這句提示,很多癌癥復發,尤其是消化道癌、婦科腫瘤,最先反映的就是貧血。
癌細胞一旦開始偷偷搞擴張,最先影響的就是造血和營養吸收。
尤其像胃癌、結直腸癌、宮頸癌,復發以后很多人會莫名其妙地變得乏力、臉白,結果一查血紅蛋白,跌到90g/L以下。
如果術后你一直維持在120g/L以上,而且沒有慢性出血、無基礎性貧血,那這個數值基本就可以當成一個“安心劑”。
淋巴細胞百分比是最容易被忽略,卻最敏感的指標。
腫瘤的本質之一,是免疫逃逸。一旦免疫系統壓不住,癌細胞就像脫韁的野馬一樣亂跑。
而淋巴細胞,正是人體抗癌的主力軍。
正常情況下,成年人淋巴細胞百分比應該在20%-40%之間。
術后如果這個比例長期穩定在30%左右,說明身體處于比較好的免疫監控狀態。
如果突然掉到20%以下,特別是伴隨單核細胞升高、白細胞總數正常或偏高,那真的要警惕是不是有異常細胞在擾亂秩序了。
血小板計數:不是越高越好
這個指標最容易被誤解。
很多人覺得血小板高不是更好嗎?止血快啊。
但問題是,癌癥患者血小板偏高,往往不是正常的“旺盛”,而是炎癥反應或腫瘤刺激的結果。
尤其是卵巢癌、胃癌、肺癌,復發早期經常伴隨血小板異常升高。這是因為腫瘤細胞會釋放促血小板生成的因子,誘導骨髓“加班”造血小板。
長期高于350×10^9/L,并且沒有感染、外傷、手術等誘因,就要小心了。
這些指標正常,為什么說明癌癥不容易復發?
從系統生物學來看,癌癥是一種全身性疾病,它從局部起步,但會逐步影響全身的代謝、免疫、炎癥和造血系統。
這三項指標,分別代表著:
· 血紅蛋白:營養與造血功能
· 淋巴細胞比例:免疫系統健康程度
· 血小板計數:炎癥與腫瘤活動狀態
它們穩定,說明身體系統處于一種相對平衡、無持續攻擊的狀態。而癌細胞最怕的,就是“穩定”兩個字。
但問題是,很多人不查血常規,或者查了也不看這真的令人嘆氣。
動輒幾千塊的影像檢查,大家搶著做;幾十塊的血常規,卻被忽略。
更有甚者,一看到血紅蛋白低,就說“是不是吃菜少”;一看到淋巴低,就說“最近感冒了吧”;血小板高,就當自己是血氣方剛。
這不是開玩笑,是拿命在賭。好多人問:指標正常是不是就萬事大吉了?當然不是。
癌癥防復發,是一場長期拉鋸戰,不是一場短跑。
血常規正常,只說明目前身體沒有明顯的異常反應,但不代表癌細胞一定“死透了”。它們可能只是暫時冬眠,等一個機會再爬出來。
關鍵是你能不能在它們“試探”階段就發現苗頭,把它們扼殺在搖籃里。
中醫古籍中其實早就有類似的觀察。
《黃帝內經》有言:“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這句話放在今天,就是說:如果免疫系統(正氣)穩固,癌細胞(邪氣)就很難復燃。
古代沒有血常規,但通過望聞問切,中醫早就知道血虛、氣滯、濕熱等狀態,和腫瘤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而現代醫學的血常規,其實很多時候就是對這些狀態的量化表達。
比如血紅蛋白低,對應的是“血虛”;淋巴細胞低,是“正氣不足”;血小板高,是“內熱”或“瘀血”。
很多不是癌癥太狠,而是人太輕敵。你以為復查只是例行公事,其實是一次次和死神短兵相接的機會。你忽略一次,它就可能向前推進一步。
別再用“我感覺還行”來自我安慰,癌癥這東西,感覺永遠滯后于事實。真正的高手,是那些即使沒癥狀,也定期檢查、認真看報告、該做就做的人。
最后,給所有癌癥患者一句話:別把自己當病人,也別把自己當沒病的人。你只是一個在戰斗中暫時占了上風的戰士。
血常規這三項,是你身上的護盾,正常了,不代表戰爭結束;異常了,也不代表失敗。
關鍵是,你有沒有持續關注它們的變化,聽懂身體說的話。
參考文獻: 1. 《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22年第29卷第6期,文章《血常規參數在腫瘤復發風險評估中的初步研究》,作者:王莉,王俊。 2. 《中華內科雜志》2021年第60卷第2期,文章《腫瘤患者血小板升高的臨床意義》,作者:李明,周玉。 3. 《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23年第43卷第3期,文章《免疫指標在癌癥術后監測中的價值分析》,作者:張紅,劉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