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周期、豬周期、鼠周期,都在悄然推動一個醫藥細分領域的發展走向。猴價的墜落,波及了多個CRO小巨頭。
撰文| 潤嶼
“關稅大戰”波及各行各業,甚至再次擊中了我們的“猴哥”。
據外媒報道,特朗普在關稅上作妖,可能會使美國制藥企業用于試驗的長尾獼猴進口價上漲40%。不免想起幾年前,特朗普對中國實驗猴抬高了關稅,后又因疫苗研發“用猴”需求使然,指責我國限制對美出口實驗猴。
但今非昔比。那時受新藥研發快節奏和疫情影響,猴價被炒至前所未有的天價。藥明帶頭“囤猴”,康龍化成、昭衍新藥、益諾思等跟著以并購或入股上游供應企業的形式,鎖定實驗猴原材料成本。然而現在,猴價一再貶值,“純安評一哥”“猴茅”昭衍市值一路蒸發,2024年凈利潤下滑超80%。
幾天前,中國政府采購網公示了最新一輪實驗猴招標公告,此次采購預算花費475萬元,采購50只3-5歲的食蟹猴(實驗用猴中用量最大的品種),算下來,每只猴子的價格為9.5萬元。
從新冠肺炎疫情開始,實驗猴價格經歷了一個完整的價格上漲到跌落的周期。據悉,2017年國內食蟹猴的平均市價格為1.38萬元/只,2022年最高接近19萬元/只,2023年末降至12.5萬元,如今進一步跌破10萬元水平。一業內人士告訴E藥經理人,“未來猴價提價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那對于昭衍、益諾思等依賴實驗用猴的企業來說,影響幾何?
“猴哥”不靈了
CXO企業被全線殺估值,也迎來了業績的集體陣痛。CDMO如此,臨床CRO如此,臨床前CRO亦不會躲過。
昔日“猴茅”昭衍新藥——國內最大的純GLP(藥物非臨床安全性評價研究)企業,是中國首家通過美國FDA GLP檢查,并同時具有國際實驗動物福利審查認證協會認證和中國CFDA GLP認證資質的安評機構。
如今,昭衍也祭出了上市以來最差的年度成績單:2024年營收達20.18億元,同比下降15.07%;歸母凈利潤為0.74億元,同比下滑81.34%,為上市以來同期最大降幅。
造成業績明顯波動的因素,一個是行業共性原因。因國內醫藥行業受投融資放緩影響,市場需求增長步伐緩慢。CRO行業競爭加劇,簽單壓力增大,訂單價格下降,公司整體在手訂單金額約22億元,而2023年約33億元。整體來看,利潤空間被壓縮,導致毛利率同比降低,實驗室服務業務凈利潤相應下降。
昭衍新藥毛利率曾常年保持在50%以上,自2021年開始逐年下滑,2023年下降至42.62%,2024年直接降到了28.43%。
另一個是自身業務特性使然,其持有的生物資產(主要為實驗猴)市場價格下降,致使生物資產公允價值變動對業績產生了消極影響。
昭衍新藥對生物資產近年來以公允價值計量。2024年,生物資產公允價值變動給昭衍新藥帶來了1.14億的凈損失,使業務盈利能力受沖擊。
同樣受沖擊的,還有背靠國藥的益諾思。
業績快報顯示,2024年益諾思營收實現單個數增長,但歸母凈利潤下滑了24個百分點。上市首年即迎業績“變臉”,背后離不開行業競爭激烈,實驗用猴價格下降等因素。
作為國藥系里的大軍,益諾思每年90%以上收入均來自I類創新藥物非臨床研究服務。與昭衍新藥不同,益諾思對實驗猴按成本模式計量,因儲備實驗用猴時間較早,具備一定的成本優勢,毛利率在2021-2023年在逆勢增長(從38.4%升至43.63%)。不過,2024年前三季度,益諾思的毛利率大降至36.29%。
其實早在2023年,因實驗用猴價格波動,康龍化成、美迪西等布局有安評業務的CXO明星企業們,其利潤增長也受到了一定波及。
雖然猴價高低與安評企業的經營無直接關聯,但猴價高,說明市場供需不平衡,新藥研發景氣,猴價下跌,說明研發市場短期呈現一定頹勢,“賣鏟子”的生意不是那么好做了。
一個“猴周期”的終結
非臨床安全性評價(GLP),是指通過實驗室研究和動物體外系統對治療藥物的安全性進行評估,是新藥品進入最終臨床試驗和最終的批準前的必要程序和重要步驟。
一般來講,毒理實驗需要約40只猴子,如果還要做藥物代謝試驗,大約還需20只,所以正常一款新藥臨床前研究需要用到至少60只實驗猴。而一只猴子從出生到能用于實驗,起碼得五年時間。
猴子前兩年價格瘋狂上漲的原因,主要在于新藥研發節奏加快,加大了國內外對非人靈長類實驗動物的使用。同時,實驗用猴的繁育周期較長,受技術、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原因的限制,國內實驗用猴繁育種群數量和繁育率持續下降,這使得增量減少,最終造成供需不平衡,猴價蹭蹭往上漲。
猴價上漲,讓生產成本提高,促使非臨床安全性評價企業推動了其項目報價增長,又因研發需求旺盛,GLP業務收入隨之提高。2019-2022年,昭衍迎來高增長時期,巔峰出現在2022年,其歸母凈利潤大增92.71%至10.74億元,營收同比增長49.54%至22.68億元。
而那時候,猴子是臨床前開發業務的關鍵稀缺資源,對臨床前CRO企業的訂單承接和訂單執行發揮了關鍵作用。可以說,誰的實驗用猴資源充足,誰就受市場青睞。
2019年,藥明康德帶頭布局上游實驗猴供應商領域,收購了廣東春盛猴場;2021 年,康龍化成出手,收購肇慶創藥和康瑞泰等企業;2022 年,正春風得意的昭衍新藥總斥資約18個億,收購云南英茂生物和廣西瑋美生物,這兩家公司核心資產分別是9941和9622只猴子,加上昭衍新藥自己超3000余只,其猴子總數超過了2.2萬。
然而,到了2023年,因受投融資熱度減弱、醫藥市場增速不及預期等多方因素影響,整個CRO行業需求增速放緩。與之伴隨的是,實驗用猴價格下降。
時移世易。這時候略顯尷尬的,恰是那些業務依賴非臨床安全性評價、瘋狂囤過猴、又受市場質疑“囤猴”炒作的企業。再加上實驗用猴的出售、購買和利用需有林業及其他相關部門的監管許可,該類資產的流動性相對較弱,能否有效覆蓋養猴成本,是這些臨床前CRO企業需面臨的挑戰。
昭衍市值較最高點蒸發超70%,也印證了市場的擔憂。
不過,如果從長期來看,昭衍新藥的安評優勢,并不會因此一輪“猴周期”而消失。目前,全球安評市場已呈現寡頭壟斷格局,CharlesRiver 和 LabCorp兩者稱霸。但中國不一樣,中國安評市場的集中度仍處于不斷提高階段,市場占比最高的是藥明康德,但藥明是綜合性龍頭,其次為昭衍新藥,接著是益諾思和華西海圻,這三家才算是國內專業深耕安評業務的企業。
需注意的是,猴子價格高低與安評企業經營無直接聯系,關鍵是透過猴子需求看臨床前CRO需求變化。還是那句話,我們已經看到了一批Biotech財報明顯向好,甚至不少已經有上市產品的企業開始正式盈利,加上國家政策層面也逐步在調整,創新力量的內在悄然在變化,從大方向來看,賣水人的中國機會依然存在。
內容合作 :阿杰 1305123510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