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第一季度已經落幕。從創新藥出海的數據上來看,資本的冬天確確實實激發出了出海的春天。
據藥時代不完全統計,2025年第一季度中國醫藥出海共計33筆,已披露金額超362億美元。要知道,去年同期的這個數字是150億美元,相當于一年時間里漲了1.4倍。
然而,熱鬧的景象也把人們的憂慮帶到了下一個level:出海BD確實解決了當下的燃眉之急,但會不會成為一次性的買賣?在拿到首付款之后,能夠決定企業長期走向的里程碑付款到底有幾分把握?
從國際普遍情形來看,能拿到里程碑付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根據美國市場調研公司SRS ACQUIOM2023年9月發布的報告,過去9年生物制藥領域的BD交易中,有60%以上的里程碑無法達成。就2023年當年而言,里程碑達成率僅為22%。
在BD交易中,藥企實際上通過里程碑能拿到的錢更少,僅為總金額的3%左右。
對于目前的中國生物醫藥產業而言,被退貨的傷痛還歷歷在目。藥企在國際合作中可能面臨諸多挑戰,如研發進度未達預期、產品療效不顯著、市場推廣不力、被許可方的戰略發生調整等,這些因素都可能導致無法達到里程碑付款條件,更甚者觸發退貨。
“對整個行業來說,只指望著首付款來帶動繁榮,肯定是不夠的。”一名投資人說到,“首付款一般只占總款比例的7%-8%。對于企業來說,這些錢也只夠用來開發授權管線,照顧不到其它管線。所以要想企業整體收益,必須拿到里程碑。”
首付款在總付款中的比例,也受到了行業趨勢的影響。2019年,這個比例還能達到13%左右。而隨著新藥研發難度上升及成本變高,疊加去年兩年的經濟下行,如今首付款比例也越來越縮水了——這也意味著,藥企的BD成功只是一個開始,對企業的有利程度比不上從前了。
既然如此,該如何提升拿到里程碑的成功率呢?
“從技術的角度來說,如何對里程碑進行定義當然是重要的。特別是對臨床數據達到預期的描述,以及在監管審批過程中的節點把握上,一定要謹慎。”上述投資人說到。這也是他對如今諸多BD交易后續履約最擔心的地方:國內與國外在上述事項上的標準存在差異,如何有效溝通達成共識,需要時間和磨合。
當然,更關鍵的是,企業要善于利用寶貴的首付款或前期里程碑付款,把錢花在刀刃上。
誠如上文提到,盡管如今首付款縮水,到賬現金只撐得起授權管線開發,但企業也可以利用資金杠桿去優化公司的運營結構,從而達到“錢生錢”的效果;但另一方面,授權管線的表現也需要達到MNC預期。這其中的度如何把握,很考驗公司管理團隊的決策水平。
當里程碑開始兌現
去年,里程碑付款兌現的案例開始多了起來。
有因為開發進展順利的: 2 月,因正式啟動 Trop2 ADC 新藥 SKB264三項全球關鍵三期臨床,科倫藥業收到默沙東支付的7500 萬美元里程碑付款;10月,誠益生物宣布收到阿斯利康6000 萬美元里程碑付款,由小分子 GLP - 1 受體激動劑ECC5004/AZD5004 完成 2b 期臨床首例患者給藥觸發。
有因為商業成績良好的:10月31日,和黃醫藥發布公告,因呋喹替尼用于治療轉移性結直腸癌的銷售額超過2億美元,按照協議,和黃醫藥將收到武田2000萬美元里程碑付款。
有因為過了監管審批的:4月,由于 FDA 批準西達基奧侖賽適應癥擴大至多發性骨髓瘤的二線治療,傳奇生物獲得 4500 萬美元的里程碑付款;兩個月后,公司又因產品的商業化成功獲得總計4.1億美元里程碑付款。
當然,與去年150億美元的BD資金池相比,這也都是少數。這些公司的經驗值得學習。“如果說首付款主要看的是研發能力,那里程碑主要看的就是項目管理能力。”上述投資人總結到。
在這方面,除了一些業內龍頭靠著多線管理鍛煉出來以外,公認比較強的還有傳奇這種管線集中的biotech。公司和強生的BD發生在2017年,從2020年開始向FDA 提交生物制品許可申請(BLA)起,到2024年在海外市場斬獲佳績為止,期間一直以平均一年一次的節奏拿到大額里程碑付款。
里程碑付款對上市企業的另一層作用在于:拉動股價,提升投資者信心。“背后的邏輯在于,每一次里程碑付款,都相當于把之前的一項潛在風險劃掉了。里程碑款越來越多,代表管線估值越來越高。”
這一點在如今結冰的二級市場環境里尤其重要。就在上個月,不少企業的2024年報公布,一些里程碑付款到賬的企業股價受利好信息拉升明顯。比如樂普生物,去年從阿斯利康收到了來自于CMG901 的里程碑付款約 2200 萬元。消息后的第一個交易日,公司股價收漲16.87%,之后的交易日又上漲 14.44%。
在這個意義上來說,里程碑付款是連接起公司管理前臺后臺的導線。從項目交付,到投資者溝通,都需要里程碑來做標記。
而想要達成里程碑,協調企業的內與外又不可或缺。比如要適應市場變化能力:當競爭對手推出類似產品、醫保政策調整,就必須及時調整戰略,通過做好差異化、優化產品定價、拉寬銷售渠道等方式,來保持產品的競爭力。總的來說,雖然里程碑付款只是biotech營收方式的一種,但它對于企業發展的意義又不止在營收上。
早期資產的生態環境
自從MNC開啟中國掃貨模式,人們發現一個顯著的趨勢在于:早期資產越來越受偏愛。
今年這種趨勢愈演愈烈。根據上述藥時代的統計數據,今年8筆ADC交易,其他6筆交易均為臨床早期階段(信達生物的IBI3009為臨床一期,其余均為臨床前),且都不是HER2、Trop2這樣的熱門靶點。
Newco模式也延續了去年的偏好,首先考慮納入早期資產。1月,去年一口氣宣布了三筆TCE交易的公司Candid和藥明生物達成合作,以總計最高達9.25億美元的價格獲得了一款三特異性抗體的全球權益,該藥目前也還處于臨床前開發階段。
盡管BD市場的天平表現出向早期資產傾斜,但這并不意味著后者是唯一選擇。
根據投資機構Stifel 數據,2024 年只有 20% 的收購涉及 III 期或已獲批準的資產,遠遠低于2023 年的 40% 。
但報告同樣指出:BD受讓方在 III 期和 II 期資產上的支出分別為 490 億美元和 430 億美元,而 I 期和臨床前資產上的支出分別為280 億美元和 210 億美元,這意味著:從交易資金池來看,中后期資產依然占了大頭。
事實上,雖然中國在開發新靶點的早期資產上有天然優勢,但市場對相關類型BD的熱情也是環境所造就的。上述投資人回憶:“過去,IPO通道通暢時,絕大多數biotech都渴望成為biopharma,這也意味著:核心管線對企業非常重要,不大可能在早期階段就拿出去賣,而更可能保留到后期乃至商業化階段。”
而如今,管線的“用處”發生了變化,重點關注的階段也發生了變化,企業的運營策略也隨之而變。“我知道的一些小型biotech,已經在往技術平臺型biotech的方向轉型了。”這種企業大多會選擇精簡研發外部門,甚至將市場相關職能進行外包。
從經驗上來看,早期資產BD面臨的不確定性更高。隨著管線推進,藥品會經歷貶值風險尤其是如果沒有達成里程碑交付條件,它的可調整空間比起自研路線更低。
況且一般而言能靠這種方式出海的,都是新靶點或是被認為具有FIC、BIC潛質的藥物,從失敗概率上而言比普通創新藥更高。
總體來說,從去年開始的BD繁榮雖然是一種好現象,但也要警惕“一窩蜂”的開發模式。尤其考慮到如今對早期管線的追捧有其特殊環境成因,那么當未來資本市場復蘇之際,如今被認為主流的BD方式勢必還要經歷一波洗牌和斷舍。
如何挽回
雖然從首付款向里程碑進發道路并不平坦,但在徹底失敗之前,依然存在很多挽救的機會。
就在上個月, 石藥的海外合作伙伴美國Elevation Oncology宣布,終止從石藥引進的Claudin18.2 ADC項目EO-3021/SYSA1801。
其實,在徹底分手之前,公司并不是沒有做出過努力。
2022年,以石藥集團與Elevation Oncology 關于 EO-3021達成BD合作。首付款 2700 萬美元,潛在開發及監管里程碑付款達1.48 億美元,還有最多 10.2 億美元的銷售里程碑付款及最高10% 以上的銷售百分比提成。現在看來,這項BD的首付款比例過低,可能會導致早期臨床的資源短缺,為后期合作過程的坎坷率先埋下伏筆。
在后續的臨床階段,管線前期數據亮眼,一度使Elevation股價飆升;但在后續更新的數據中,藥物在不同Claudin 18.2 表達水平的患者中療效差異過大。
這種情況導致雙方重新評估項目,Elevation也在探索 EO - 3021 的聯用策略,在 2024 年四季度開展臨床 I 期藥物聯用試驗,試圖通過聯合用藥來提高療效,以達到后續的里程碑交付條件。 2024年底,在ESMO大會上,公司還展示了EO-3021聯用PD-1或者VEGFR2單抗的臨床前數據,比起單藥而言成藥潛力提升了不少。
可惜的是,后續Elevation依然選擇退貨。因為即使搞定了臨床數據,這幾年市場競爭事態的加劇也讓產品的商業成功希望渺茫。
對于現金流脆弱的biotech而言,營收黑洞也會為里程碑的實現帶來阻礙。在這種情況下,一些企業也會選擇斷臂,為BD開發讓出通道。
比如一家知名biotech2023年和國外一家公司簽訂授權及合作協議,前者預計獲得2500 萬美元預付款和最高達約 6 億美元里程碑付款。但近年來中國資本寒冬,公司研發費用被不斷壓縮。為實現里程碑交付,轉讓或關停了一些III期管線,并將自己的全資公司售賣。
從回報風險來看,III 期管線完成商業兌現的速度比較慢,市場風險比較大,不如通過完成臨床目標的方式優先保證里程碑付款來得穩當。
當然,企業要如何具體選擇還要看協議合同。
在沒有明確約定的情況下,“退貨”也不會產生高額賠款。因此,即使合作管線還處在臨床階段,BD轉讓方所面臨的市場競爭壓力一點也不比獨自開發更少:一旦市場格局發生巨大變化,就像Elevation對Claudin 18.2的判斷一樣,相關BD產品將會首先成為犧牲品。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很可能會陷入兩頭皆輸的困境。
來源:深藍觀
內容合作 :阿杰 1305123510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