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改革開放政策既是我國建設發展的基本國策,也是中國對世界的堅定承諾。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步入新時代,改革開放能級不斷躍升?!吨泄仓醒腙P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簡稱《決定》)提出,“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對外開放的制度性安排、配套支持政策及法律法規的完善,無一不是新時代更高水平改革開放的國家意志的體現。以高水平對外開放促進高質量發展,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稕Q定》同時強調,“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以高水平制度型開放為引領,打造透明穩定可預期的制度環境,充分利用全球創新資源,在更高起點上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為構建開放包容、合作共贏的全球化新格局注入強勁動力。
制度型開放是我國高水平開放的核心內容,中外合作辦學則是其在教育領域的重要實踐。當前,全國共有11所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中外合作大學,境外高校在中國獨立辦學模式也已開啟,這些都是教育領域制度型開放的標志性成果,不僅越來越體現出“開放包容”的理念,更在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國際化人才培養及國際間教育、科技、人文交流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展現出強勁生命力。
作為中國第一所中美合辦的國際化研究型大學,上海紐約大學得益于制度型開放的雙重紅利——發展與包容,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人才高地建設方面,探索出了一條卓有成效的路徑。
上海紐約大學物理學與數學教授張駿憑借其在流體物理和相關領域的杰出貢獻,當選為2024年歐洲科學院院士(Member of Academia Europaea,簡稱MAE)。圖為張駿(左一)和學生在實驗室
推進學術資源整合,構筑高水平科研平臺
上海紐約大學充分利用中外合作大學的體制優勢,以基礎科學研究學術思想為導向,建立全球優勢學術資源良性流動機制,強調國際跨學科學者協同創新,在多個跨學科研究領域與美國紐約大學及華東師范大學創設了相應的研究平臺,包括腦與認知科學、計算化學、數學、物理、全球歷史·經濟·文化等5個聯合研究中心。同時,對接上海城市發展建設需求,創建了上海市城市設計與城市科學重點實驗室、上海紐約大學金融波動研究所等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科研平臺。這些研究平臺的建設,不僅為跨學科研究與國際合作搭建了橋梁,更吸引了一批包括諾貝爾獎獲得者、各國院士在內的海內外頂尖人才加盟。
2014年11月27日,上海紐約大學金融波動研究所在上海陸家嘴成立,旨在通過金融計量技術創新平臺為學術界、金融業界及政府監管決策部門提供具有全球價值的應用學術分析。近年來,該所研究也涉及環境、社會治理及氣候變化引發的轉型風險分析等。
2022年,經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批準,上海紐約大學開始籌建上海市城市設計與城市科學重點實驗室,這也是學校首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該實驗室整合上海紐約大學在城市科學、社會科學、環境科學、數據科學等領域的多學科優勢,專注于城市科學在規劃中的前沿研究,在推動上海及長三角區域數字化轉型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通過強調建筑、城市設計和城市發展等城市化實踐,實驗室開展數字智慧城市轉型研究,將城市規劃、城市數據科學、城市生態和城市地理等多學科交叉融合。聚焦于數字城市時空分析與可持續規劃設計、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低碳城市發展與模擬、城市感知人工智能技術在環境敏感城市藍綠色基礎設施的應用等研究方向,實驗室以學術研究為紐帶,吸引了包括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保羅·羅莫(Paul Romer)在內的紐約大學諸多知名學者的加盟,同時匯聚了來自哈佛大學、牛津大學等的全球學術精英。
2023年,由上海紐約大學牽頭建設的上海市人工智能與深度學習前沿科學研究基地正式落地。依托上海紐約大學計算機科學、數據科學與工程學部的科研力量,基地深度聚焦人工智能和深度學習領域,希望借助與數學、物理、化學等學科的充分交叉融合,深度挖掘人工智能背后的數理基礎,推動應用理論算法解決生物化學、神經科學和智慧城市等工程中所遇到的重要問題。
立足前沿科學領域,推動基礎研究與創新
作為一所中美合辦的研究型大學,上海紐約大學致力于聯結并匯聚來自紐約大學與華東師范大學的優質學術資源,并將自身作為一個國際化的科研合作平臺,暢通學術資源的全球流動。在高度國際化的教研生態中,跨學科研究模式的實踐、全球高水平人才的集聚以及與國內外學術網絡的深度聯動等形成制度創新合力,為科研創新注入了持久動能與活力。近年來,上海紐約大學深耕前沿基礎科學,其應用數學、物理學、神經科學和認知科學領域的多項原創性科研成果陸續發表于國際頂級學術刊物。
數學是上海紐約大學深入開展基礎研究的重點領域之一。學校與華東師范大學、紐約大學共建的數學聯合研究中心自2013年成立以來,充分發揮中外合作辦學的機制優勢,不斷拓展與全球一流大學及科研機構的合作,不僅為國家創新人才培養厚植土壤,也構建起一個緊密的小同行國際學術共同體,驅動協同創新生態的持續優化。數學聯合研究中心將應用數學的新領域和新方向作為重點學術研究方向,研究課題涵蓋理論和應用概率論、統計力學、現代控制理論、偏微分方程、流體力學等多元方向。近年來,數學聯合研究中心不僅產出了一批批享譽世界的優秀科研成果,也輸出了得到國際學術界認可的學術思想。中心成員林芳華、Chuck Newman、張駿等院士級學者,相繼在概率論、數學物理、分析和應用數學等方向發表多篇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代表性成果。其中,關于多粒子擴散有限聚集(MDLA)這一極具創新性的研究成果發表于世界頂級數學期刊《數學新進展》(Inventiones Mathematicae)上,該成果為謠言傳播、疾病與免疫系統博弈等復雜情景的模擬提供了創新的數學工具。
腦科學研究是上海紐約大學科技創新的又一重點領域。學校腦與認知科學聯合研究中心與紐約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在腦科學和神經科學領域緊密合作,以高級認知活動機制、與腦疾病相關的損傷作為重點發展方向,并將研究工作拓展至人工智能與認知神經科學深度融合等領域。中心充分運用行為科學、神經科學、腦成像和計算建模等方法,聚焦視聽知覺、言語與語言、學習與記憶及決策科學等領域的基礎性及變革性研究,并正在開發新的實驗和分析工具。學校神經與認知科學副教授田興領銜的一項研究,揭示了一種新的神經機制,解析幻聽時大腦信號的“異常”。該成果挑戰了神經科學領域近150年的傳統觀點,也為精神分裂癥的治療方法指明新的探索方向。這項研究成果被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及多家國內外知名媒體報道、轉載。學校2024年新引進的青年學者——數學與神經科學助理教授肖卓成,在視覺皮層建模中引入統計力學中的多尺度建模方法,實現了高效且兼顧生物學真實性的大腦建模。這一針對視覺皮層展開的研究,其建模方法有望在其他腦區得到更廣泛的拓展和應用,從而構建出整個視覺系統的計算模型。
受試者在田興實驗室參與腦電實驗
隨著現代物理學前沿領域的快速發展及研究方法更新,科學機遇與挑戰也不斷涌現。秉承“小而精”的原則,學校物理聯合研究中心致力于探索新興理論和實驗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涵蓋原子、分子及光學物理學(AMO)、流體力學、凝聚態物理學、納米材料等。中心憑借獨特優勢,吸引了多位準聘-長聘制國際青年學者來華工作并投身科研一線,在開放、自由、鼓勵原創的科研氛圍滋養下,近年來原創成果頗豐。物理學副教授Pilkyung Moon在一項研究中發現可以實現相對論的費米準晶體,從而為設計準晶體開啟了一個新領域。這一創新成果以封面論文的形式發表于Science主刊。物理學副教授Tim Byrnes與中心成員華東師范大學精密光譜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吳健教授團隊攜手合作,首次在室溫激子極化激元體系中實現了時域“與”“或”“非”邏輯門功能,為大規模超高速邏輯運算器件的發展奠定了關鍵基礎。
正如校長童世駿所言,上海紐約大學這一國際化科創平臺,真正實現了讓國際學者“在最珍惜創造力的地方度過最富創造力的年華”。
上海紐約大學以實踐匯集全球優秀學者的學術思想滋養教育的肥沃土壤,以國際一流科研團隊夯實優質創新人才培養的根基,通過國際學術共同體構筑人類從容面對各種不確定性挑戰的底層邏輯。教育對外開放戰略布局成就了中外合作辦學“開放包容”的精神價值。教育交流合作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石,當“開放包容”成為跨越文化差異的有效途徑時,中外合作辦學便自然演進為鏈接知識生產、技術創新與人文對話的強勁紐帶。深刻理解“開放包容”的精神價值,是更高質量開展中外合作辦學的必由之路,在上海紐約大學的創新實踐中,也更加彰顯教育開放中科技創新的生機與活力。(作者丁樹哲系上海紐約大學副校長,朱蕙莉系上海紐約大學科研辦公室副主任。圖片由上海紐約大學提供)
來源:《神州學人》(2025年第4期)
作者:丁樹哲 朱蕙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