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強調,“構建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技術轉移為一體的產教融合科教融匯新樣本”。這一戰略部署是在大數據、機器人、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快速重塑世界的背景下,融合教育、科研和產業發展的重要舉措。同時,這一戰略部署也對創新型、復合型高端人才培養以及創新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提出了新要求。
西交利物浦大學(簡稱“西浦”)致力于探索面向未來產業創新和人才培養的教育新模式,提出“融合式教育”理念,并在太倉創建創業家學院落地實踐。本文將重點介紹融合式教育中融合人才培養過程、科學研究過程和技術轉化過程的探索與實踐。
西浦創業家學院(太倉)校園俯瞰圖(作者供圖)
重新定義面向未來的人才培養目標
構建人才培養、科學研究與技術轉化為一體的教育體系,關鍵在于重新思考未來社會的人才需求,并重新定義人才培養目標,特別是調整過去幾百年來把知識習得作為核心教育目標的觀念。西浦融合式教育提出要培養國際化高端應用人才,其培養目標是“具有國際視野、較高素養和深厚的技術基礎、系統的行業知識以及務實的管理和領導訓練、對本行業的發展有創新性見解和創新精神、能夠駕馭中高端技術或管理崗位的精英”。
西浦創業家學院(太倉)提出其人才培養目標的三維素養,包括世界公民素養、技術素養和創業素養。其中世界公民素養包括國際視野、社會責任、跨文化溝通、多語言技能及行業知識;技術素養包括數字素養、技術熟練度、人工智能素養及終身學習能力;創業素養包括領導力、溝通能力、創新能力及跨學科合作能力。希望學生通過這些維度的提升,能夠對挑戰、制約和促進人類發展的核心問題有充分認知和責任意識,能夠理解自己所從事的行業和領域可以如何為這些問題的解決提供方案,進而通過掌握影響人類未來發展的核心技術和基于技術對社會創造價值的訓練,成為能站在技術前沿推動本行業重塑和新行業發展的精英人才。
全流程培養學生興趣、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體系
為系統實現融合式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西浦創業家學院(太倉)打造了“創意形成-概念驗證-商業化”的三階人才培養體系,學生的學習流程中不僅設有課程,還包括教師研究、產業項目,以及技術創新產品的打樣和商業化。
學生在西浦創業家學院(太倉)的學習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內核,由來自行業的真實融合式項目(Syntegrative Project)牽引“技術+創業”課程。融合式項目是學校和企業合作培養行業精英的主陣地。該模式全面落地后,學生從大二到大四的每一年都會參與到一個來自企業的真實項目,企業人員會與西浦師生在同一項目中開展協作。為了促進行業學院的技術專家、創業與企業港中的創業專家,以及合作企業的行業專家基于項目的合作,西浦創業家學院(太倉)設立了“融合式教育卓越中心”——一個虛擬的跨領域團隊協作模式,針對學生或企業的需求,通過項目、課程或研發課題,把上述三方專家鏈接在一起。
第二階段是創新工場(Innovation Factory),其核心功能是支持有具體想法的學生驗證想法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創新工場整合了太倉校園內的全部實驗室資源,對全體學生開放,并提供導師資源指導幫助學生搭建基于新想法的技術方案,或把一個初步想法變為一個實際的工程項目。創新工場會舉辦各類短期課程,如幫助學生打磨想法的暑期訓練營、營造學生社群的各類社團以及項目驅動的短期課程等。這些非正式學習促使學生將課堂上天馬行空的想法帶到學生社群,通過交流找到志同道合者,進而形成團隊開展自己真正感興趣的項目研究。
創新工場的在孵學生項目涉及AI、生物傳感器、醫療影像、新材料、機器人、智能制造等前沿領域,將應用在教育、新能源、零售、醫療、文化科技、生活娛樂等多個場景。學生團隊在項目運營中不僅可以獲得場地、資金的支持,西浦各學院專家的指導,以及使用校內實驗室進行日常研發,還能獲得外部行業導師及資源賦能。
同時,創新工場也是匯聚跨學科專家,針對產業實際問題組建團隊提供解決方案的協調平臺。平臺建設了整體解決方案中心,致力于把教師的核心技術轉化為新質生產力。例如,目前在建的機器人及自動化系統中心與材料研究中心,匯聚了太倉校園在這兩個領域的跨學科師資、實驗室和設備以及行業合作伙伴,共同解決行業發展的瓶頸問題。創新工場同時也致力于與企業、政府及跨學科領域開展合作,構建行業領先的公共服務平臺,以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
第三階段是孵化平臺——浦創匯(X3 Co-Venture),主要針對經創新工場驗證有潛力的項目,為其提供包括資金、行業導師、技術導師和創業輔導等支持。浦創匯通過“激發創新、苗圃培育、產業孵化”三個環節,充分發掘學生的創新創業潛力,并以“扶上馬、送一程”的理念為學生創業項目增值賦能,從而提升其創業成功率,進而以創業成果回饋社會。在“激發創新”環節,通過舉辦創新沙龍、行業分享會和鼓勵成立學生創業社團等,激發學生的創新創業熱情、培養創造力、提升創新創業技能;在“苗圃培育”環節,通過創業導師輔導、創業資源賦能、能力中心支持等方式,針對仍未達到產業孵化要求的早期創業項目進行培育,提供不高于2萬元的資金支持,幫助其順利過渡到產業孵化期;在“產業孵化”環節,通過與行業伙伴進行深度合作,共同打造聚焦高新技術產業的“產、學、研”創新孵化生態,除了吸引外部資金投資外,學校也對入孵項目提供10萬元的早期投資。
浦創匯的在孵學生項目涉及元宇宙、人工智能、機器人、智能制造、數字藝術等技術,將應用在服務、教育、健康、社會慈善、文化科技、智能城市、生活娛樂、文化旅游等應用場景。此外,浦創匯還積極打造校園創業計劃,開發創業基地。
以上三階培養體系從刺激好想法到指導想法轉化成有潛力的項目,再到支持有潛力的項目商業化,最終成長為可以創造社會價值的公司,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孵化體系,成為學生整合技術和用戶體驗的絕佳場所。例如,當學生希望造一個有獨特功能的機器人,可以首先在創新工場打樣測試,驗證可行性并通過后,則可以申請進入浦創匯孵化平臺,做出能真正投放市場、服務社會的產品。這樣的學習流程與傳統的以課程為主要學習模塊的模式不同,是一個不斷遞進、迭代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從事特定項目所需的時間跨度遠大于一門課程的時間,因此,學生的學習也要融合傳統課堂和課程之外的學習。
生態營造:產教深度融合的三階成長體系
要讓三階培養體系能夠真正支撐學生的發展,則需要融入產業資源(見圖)。首先,由來自企業的真實項目驅動學習,幫助學生在真實環境中找到興趣與熱愛,孕育創意。其次,在學生將想法變成現實時,需要對接企業的技術需求,并聯合老師和企業研發人員一同攻克技術難題。最后,當學生或老師的技術推向市場時,需要企業的資金或產業生態中的其他資源一同孵化。
三階培養體系中的產教深度融合
為深度實現產教融合,西浦創業家學院(太倉)專門成立了商務拓展團隊,其核心工作是梳理內部各項資源,了解行業合作伙伴的企業文化與需求,并基于此深度剖析自身可以給予合作方的價值。而后,通過建立行業導師資源庫、行業聯盟等協調平臺,定期開展行業工作坊、行業發展趨勢論壇等活動,增強行業互動,達成合作關系。通過近3年的發展,西浦創業家學院(太倉)已和產業形成了多個合作接口:
融合式項目。首先,由企業提出在生產和運營過程中的真實問題與項目,交給學校展開教學并提出目標和交付要求;其次,學生在有實踐經驗和產業背景的學術老師指導下,分組嘗試尋找解決方案;最后,企業經過評估選擇學生提交的解決方案。例如,某學生為德國某制造工廠的倉儲區域進行供應鏈方案設計,方案最終被采納,為工廠在該區域的供應鏈管理節約了每月數萬元成本。
橫向技術開發項目。西浦創業家學院(太倉)利用自身的科研優勢和人才資源,幫助企業實現技術創新和產品升級;企業則提供資金支持和市場信息,為科研活動提供方向和動力。這種合作關系不僅能夠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還加強了大學與企業之間的聯系,形成“產學研用”的良性循環。
在崗學習和定向招聘。企業為學校本科生和碩士研究生提供在崗學習的平臺,給予學生在行業端實踐的真實場景和鍛煉機會,同時也通過這種方式以較低的成本選拔企業所需的未來人才。西浦創業家學院(太倉)的大多數碩士課程都要求學生在研二時參加6個月以上的實踐學習,這一實習時長對企業非常友好,便于企業交付完整的在崗學習任務,并有充分時間考查學生。學院的研究生在畢業后大多選擇就業,所以這樣的學習也更好地提升了人才招募雙選的成功率。
研究生聯合培養。針對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對人才儲備的需要,西浦創業家學院(太倉)的研究生聯合培養計劃(含碩士生和博士生)可以很好地給予解決方案。從企業實際需求出發的定制化人才培養模式,大大提升了企業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參與度,加強了學院和企業間的深度了解,不僅為企業的高端人才培養提供了解決方案,也為企業與學院間的合作創造了新的可能。
課程共建。課程共建是指將企業提供的案例和已經在實踐中得以驗證的運行管理方案作為教案嵌入學院的不同課程模組中,為學生提供更加直觀、更加貼近行業的學習體驗。例如,海爾與智造生態學院聯合開設了特色本科課程——面向客戶大規模定制與制造系統規劃、智能制造信息系統和海爾“人單合一”管理模式。此外,還為碩士研究生推出了定制工業坊等實踐課程,讓學生能夠在融合式教育中,通過學習行業案例與模式,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實驗室及科研平臺共建。共建實驗室是產教融合的重要實踐,能夠將大學的教學、研究與企業的實際需求緊密結合,實現教育資源與產業資源的深度融合。通過這種方式能夠更好地服務于區域經濟發展與人才培養,培養出更符合市場需求、更具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
實現融合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技術轉化為一體的體系的關鍵,是重新構建高校的人才培養流程,將過去以知識傳授為核心的流程轉變為讓學生在真實項目驅動下解決問題的過程,這個過程使得來自產業的真項目融入日常學習過程成為可能,也使得學生有機會在學習中為社會創造價值。西交利物浦大學的探索,已經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這一全新流程帶給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的新可能。(作者 張曉軍系西交利物浦大學首席教育官、西浦創業家學院[太倉]領導小組組長、未來教育學院執行院長)
來源:《神州學人》(2025年第4期)
作者:張曉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