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香港居民黃福榮,1964年7月6日出生,綽號“阿福”,原在香港經營貨柜車運輸,擁有運輸公司的股份;家境不俗,大有條件舒適、悠閑地生活,但阿福20歲前就加入到了志愿者的行列。
在1991年大陸華東水災期間,香港貨柜業發起籌款,阿福知悉后義不容辭,放下工作,四出向司機籌款。2000年,阿福偶然在內地一間書店,讀到罹患白血病和腦癌的“雙癌少校”隋繼國的著作《挑戰死亡白血紅心走天涯》,了解到這位中國軍人為了中華骨髓庫的擴容,從北京出發徒步走到香港,沿途呼吁和宣傳捐獻骨髓的事跡,被深深感動,便作出決定,要和他一起行走。
2001年,阿福透過書店聯絡到對方,兩人結伴從北京徒步南下到深圳,宣傳骨髓捐贈。而后的2002年1月,他再從香港尖沙咀出發,展開“行路上北京”壯舉,背著行囊日行數十公里,穿州過省,終以3個月時間行畢全程2800公里,幫助中華骨髓庫籌得善款,更捐上自己的畢生積蓄。
湖北一對受助于黃福榮善行的兄弟,在致謝信中表示:“你讓我明白了什么叫‘奉獻’!”
黃福榮
黃福榮
接下來,隋繼國和其他幾名在內地認識的血癌病友先后離世,使他大受打擊;后又發現自己患上肺結核和糖尿病,情緒更形低落,一度一蹶不振。直至2008年的四川汶川大地震,災民的慘況再次觸動阿福的善心,他堅持帶病獨往災區協助災民。
他去了重災區什邡市。盡管沒有專業技能,在災區只能是幫助搬運物資和幫災民清理倒塌房屋的瓦礫,但他覺得很值得,因為出了力盡了心。2008年12月,他再次到成都什邡協助當地災民重建家園,并加入義務組織“什邡麥田計劃”。
阿福之前還通過“西部愛心公益網”網上登記為該網站首位港人義工。2010年4月8日,他懷揣1萬元港元抵達玉樹結古鎮的慈行喜愿會孤兒院,希望能夠幫助孤兒院添置一些生活、學習用品,最重要的是、他要為他們修建一座像樣些的衛生廁所。
4月14日清晨8時許,天降橫禍,孤兒院在7.1級的強烈地震中,轟然坍塌。在地震發生的瞬間,孤兒院共有35名兒童,當天住在孤兒院中的阿福帶著32人成功跑到了空地上。不幸的是,另外3名兒童和6名教師中的3名不幸被埋在瓦礫之中。由于缺少專業的救援力量,阿福和其他工作人員立即冒著生命危險沖入殘垣斷壁,搶救被埋的師生。
他先后兩次進入瓦礫,和其他同事一起成功救出了6名被困者;但在9時至10時的又一次6.8級余震中,阿福沒來得及撤離、被再度坍塌的建筑物擊中。其他人員將阿福救出來后,立即尋找當地醫生給予急救,但在搶救半個小時后,阿福還是離開了人世。
黃福榮(中)和小朋友
阿福那年46歲,一直單身,他曾經這樣“自嘲”:“我估計自己這輩子也就這樣了,很難找到一個愿意嫁給我的人,這樣也好、我去一個地方做事情就沒有牽掛了。”他還說:“如果我在公益的路上死了,這是上天對我最大的恩賜。”
香港特區政府建有一處“景仰園”,作為被頒授英勇勛章的香港市民的墓地;阿福是第一個有資格安葬在這里的人,但黃福榮家人婉拒、說他做善事并非為求榮譽。于是,阿福與其父一同安葬柴灣墳場,與父相依,入土為安。
阿福是個基督徒。有其他基督徒引用《約翰福音》12章24節中說的“一粒麥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來并呼吁向他學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