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危機的根源已超越短期波動,預示著金融市場動蕩可能成為新常態。
▲資料圖:4月8日,交易員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交易大廳工作。圖/新華社
文 | 萬喆
特朗普“神操作”之下,美金融市場出現動蕩。
據21世紀經濟報道,4月10日,美國股債匯“三殺”,納指跌超4%,標普500指數跌超3%;十年期美債收益率四連升;美元指數連續第三天下跌,觸及半年來最低水平。
特朗普關稅政策的反復搖擺,對市場帶來了深遠的影響,而美國股債匯“三殺”的現象,則釋放了多重風險信號。
政策預期混亂加劇市場不確定性
特朗普宣布暫停加征關稅后,市場仍陷入恐慌,反映出特朗普政府政策反復的操作已嚴重透支市場信任。歷史上,特朗普在2018年對華加征關稅后多次調整稅率,導致企業難以制定長期計劃。此次“對等關稅”計劃涉及面更廣,影響范圍更大。
此前,美國宣布在10%的基線關稅稅率基礎上,對包括中國在內的多個國家和地區加征更高的關稅。這一做法直接沖擊全球供應鏈和企業盈利預期。引起全球資本市場調整。
其后,特朗普的“任性”有增無減。如,在市場毫無預期的情況下,美國對中國肆意連續加征關稅,并隨意在社交平臺上發布和市場息息相關的重大信息,導致市場掀起驚濤駭浪。
而“關稅政策延遲九十天”消息準確性的反復,也讓市場看到了更大的不確定性,這對需要穩定預期的市場而言,絕不是一個好消息。
據新華社報道,美股9日大漲前,特朗普曾在社交平臺上喊話買入,他旗下公司當天股價漲幅兩倍、跑贏大盤。因此,美國輿論質疑他本人及其“身邊人”是否操縱股市、搞內幕交易以牟取暴利。
資產狂飆大漲立即結束了“一日游”。4月10日,美國金融市場再度下跌,標普500指數跌幅一度接近觸發全市場熔斷機制。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收跌1014.79點,納斯達克指數跌幅超4%。20年期與30年期美債收益率大漲。
同時,原油遭到重挫,抹去前一日近一半漲幅。美元指數下跌超1.8%,創下自近年來最大單日跌幅,處于兩年來的最低水平。恐慌指數VIX波動率日內漲幅達63.0%,報54.87。金價處于創紀錄水平。
一系列的表現都表明,特朗普的政策混亂已然對市場預期造成了巨大破壞,進一步加大了市場的不確定性。
深層矛盾在于政策目標與現實背離
美元指數反映出全球投資者對于“美國例外論”正持續失去信心。關稅本質是“變相稅收”,直接推高進口商品價格。根據相關測算,美國每個家庭年支出可能增加1700美元。
而美聯儲3月會議紀要顯示,官員們早在關稅宣布前就擔憂滯脹風險。若通脹因關稅持續高企,而經濟增長因需求萎縮放緩,美聯儲將面臨“加息抑制通脹”與“降息刺激增長”的艱難抉擇。
更深層的矛盾在于政策目標與經濟現實的背離。特朗普試圖通過關稅重塑制造業優勢,但美國勞動力成本已較2018年有所上升,企業難以回流。供應鏈重組導致全球產業鏈效率下降,企業為規避關稅將產能轉移至東南亞,推高生產成本。
這種“去美國化”趨勢,可能導致全球產業鏈效率下降,推高生產成本。美國3月CPI同比上漲2.4%,美國的雞蛋價格仍然居高不下。通脹黏性遠超美聯儲預期。
▲資料圖:2022年拍攝的白宮。圖/新華社
事實上,股債匯三殺的信號,既是盈利預期崩塌也是情緒失控。美股暴跌反映市場對企業盈利和經濟前景的悲觀預期。標普500指數成分股中,科技股大跌,因供應鏈中斷和需求下降遭遇雙重打擊。同時,VIX恐慌指數飆升,顯示投資者對政策不確定性的恐懼已達臨界點。
十年期美債收益率一度升超10個基點,反映市場對通脹的擔憂。但美債作為傳統避險資產遭拋售,與美股同步下跌,暗示投資者對系統性風險的定價已超越單一資產類別。
類似的事件曾在2020年3月上演,當時受疫情影響,全球投資者拋售美債,導致美債現貨表現不及期貨,基差交易遭遇崩盤,演變成一場系統性風險。最終,美聯儲以單月擴表1.6萬億美元的“天量注水行動”救市,才令這場災難得以平息。此外,美國財政部國債拍賣需求疲軟,暴露市場對美國財政可持續性的質疑。
匯市則預示著美元信用動搖與資本再配置,主因是資本從美元資產撤離。投資者轉向日元、瑞士法郎等避險貨幣,同時黃金價格突破3200美元/盎司,創歷史新高。這一現象表明,市場對美國經濟“滯脹”風險的擔憂,已壓倒傳統避險邏輯,美元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地位受到沖擊。
極端情緒可能進一步加劇市場波動
ETF(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資金大規模流出,顯示機構投資者在避險。資金從風險資產轉向現金和黃金,導致傳統“股債平衡”策略失效。量化交易、杠桿基金和衍生品主導的市場生態,放大了波動的傳導速度。TQQQ(一種美國指數交易基金)等三倍杠桿ETF的資金流入,使得市場波動被人為放大。
更危險的是場外配資等灰色杠桿。2025年3月,比特幣市場出現40倍杠桿做空單,顯示投機氛圍濃厚。這種“高杠桿+高頻交易”的組合,使市場極易陷入“暴漲暴跌”的循環。橋水基金創始人達利歐警告稱,當前市場正經歷“教科書級崩潰”,貨幣體系、政治格局和世界秩序均面臨瓦解風險。
極端情緒可能引發流動性螺旋,即資產拋售導致杠桿資金被迫平倉,進一步加劇市場波動。美聯儲維持利率不變但放緩縮表,試圖為市場提供流動性支持。這些因素可能緩解全球資本流動的沖擊,但無法抵消貿易摩擦的長期影響。
若特朗普再次調整關稅政策,市場可能進一步恐慌。政策不確定性的制度化,使特朗普的“交易式治國”已形成路徑依賴。而其關稅政策反反復復,長期戰略幾成空談。
這種政策周期與選舉周期的高度綁定,預示未來四年美國政策將持續在“極端保護主義”與“有限妥協”間搖擺。未來,兩黨或在債務上限、財政支出等問題上對抗加劇,也不排除可能引發新一輪政府停擺危機。
特朗普關稅政策的反復,已引發市場對“滯脹”和系統性風險的定價。本質上,股債匯三殺是多重結構性矛盾集中爆發的結果,是美國經濟政策失效、市場結構異化與全球秩序重構的集中體現。
這一現象既反映了特朗普關稅政策的劇烈沖擊,也暴露了美國經濟深層次的脆弱性。特朗普關稅政策的反復是導火索,深層次矛盾在于美國經濟的“滯脹陷阱”、全球供應鏈的斷裂以及美元霸權的式微。
從政策不確定性到市場結構異化,從全球供應鏈重構到貨幣體系動搖,政策不確定性、經濟結構性矛盾和市場杠桿風險將長期存在。這場危機的根源已超越短期波動,預示著金融市場動蕩可能成為新常態。
而投資者信心的喪失,可能通過資本流動和供應鏈重構傳導至全球。未來,各經濟體更需警惕政策進一步激化矛盾,以及市場超調引發的流動性危機。投資者需摒棄“危機后必有反彈”的慣性思維,在“去全球化”與“貨幣體系重構”的浪潮中尋找新的生存邏輯。
撰稿 / 萬喆(經濟學家、北京師范大學教授)
編輯 / 馬小龍
校對 / 張彥君
新京報評論,歡迎讀者朋友投稿。投稿郵箱:xjbpl2009@sina.com
評論選題須是機構媒體當天報道的新聞。來稿將擇優發表,有稿酬。
投稿請在郵件主題欄寫明文章標題,并在文末按照我們的發稿規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職業、身份證號碼、電話號碼以及銀行賬戶(包括戶名、開戶行支行名稱)等信息,如用筆名,則需要備注真實姓名,以便發表后支付稿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