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不要覺得自己的家鄉方言很“土”
因為很多方言的字里行間
其實都暗藏著中國傳統的文化之美
在河南,下小雨被叫作“舞細”或者“滴星”,就好像雨水漫天飛舞,又像星星點點地墜落;在四川或重慶,雨傘叫作“撐花”;客家話里,夸人聰明是“玲瓏”。
福建話里,家叫“厝”,漂亮叫“雅視”,睡覺叫“眠寢”,月亮叫“月娘”;上海話里的茄子叫作“落蘇”;而在貴州黔東南,耕田叫作“釀田”,給親人掃墓叫作“掛親”。
廣東話它是保留中古漢語最多的方言之一,比如放風箏叫作“放紙鳶”——“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鄰居叫“鄰舍”,有空叫“得閑”,喝茶叫“飲茶”,吃午飯是“食宴”,喜歡叫“鐘意”,可愛叫“得意”。
而日常我們使用最多的他/她/它,在粵語里面寫作“渠(佢)”,同“問渠那得清如許”的“渠”是一個意思,即:第三人稱代詞,它。
在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山西,有些地方會把去學校叫作“上書房”,老師尊稱為“先生”。“帶月荷鋤歸”的“荷”字,至今仍然在用,比如“出門別忘了把東西荷(帶)上。”
在山西,年輕人叫“后生”,夸人好看叫“襲人”,火柴叫“取燈”,窗戶上呵氣結成的霜叫作“呵雪”,想叫作“思慕”。
陜西關中話,被稱作是中國最古老的語言,直到現在,當地很多人還會把沙果叫作“林檎”,把美好叫作“嫽”,去年叫作“年時”。蘇軾詩里面的“白雨跳珠亂入船”,陜西人一看,就知道“白雨”,就是暴雨的意思。
我們都背過“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夜來”在山東話里面是昨天的意思。
在江蘇,人們會把“東西”這個詞叫作“搞子”,它正確的寫法其實是“杲(gǎo)昃(zè)”:杲表示太陽剛上樹梢,日升為東;昃表示太陽在西,一東一西,是為“東西”。
四川小孩兒在洗澡的時候,大人會說“把你身上的狗甲兒搓干凈”,這個“狗甲兒”也就是身上的泥,而這個字的正確寫法,是“蹋翻聚林嶺,斗起成埃圿”的“圿”。
“雨飛飛兒”在四川話里是指毛毛雨,同《詩經》中的名篇《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同出一轍。
不知道上面這些
有沒有你的家鄉詞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和我們一起分享
更多有意思的方言詞匯
讓我們一起體味中文之美
◎本文轉自:“信陽師范大學文學院”,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