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著名投資人段永平(ID為“大道無形我有型”)在投資交流平臺雪球上發文稱:由于某種原因,我會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不再上雪球了,也許有一天我還會回來。
當日稍晚些時候,他還發文表示:不是因為身體的原因,也不是方丈(雪球創始人方三文)的原因,大家別亂猜想哈。我就是很長時間不想再發言了的意思。等語言環境好了之后我會再回來的。
由此可見,段永平離開雪球是因為“語言環境不好”。
為什么不好呢?
因為與網友互懟,掛不住面子,破防了!
段永平一向以“價值投資”自居,但經常在雪球上發表“短線操作”的觀點。
例如3月11日,他發文:哈,終于來了!很少享受到空倉的快感,投資以來第一次。
段永平的資金至少有幾十億,怎么可能像散戶那樣“清倉”,這引起了質疑。
對此,段永平這樣解釋:空倉并非完全清倉,“而是作為一個滿倉主義者,有了(一部分)空倉的意思。其實一月份我就在這里說過了,美股有點貴。
原來,只要不是“滿倉”就是“空倉”,怎么說都有理。
這下子爭議更大了!
無獨有偶,另一名“價值投資者”但斌,也經常“短線操作”,而且是打臉操作:賣出后又在更高的價位買回。
例如,他在2022年對貴州茅臺的神操作就是典型案例:3月清倉宣稱"規避系統性風險",11月又在更高價位買回。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反常的現象?
這些手握數十億甚至數百億資金的“大佬”,在社交平臺發文,不僅僅是為了顯示“親民”的形象,更要享受被“頂禮膜拜”的快感。
價值投資通常是長期持有,遇到業績拐點就減倉或清倉,操作次數不會太頻繁,更不會反向操作(賣出后不久又在更高的價位買回),也不會加杠桿。
如果真是價值投資,他們平時也沒什么東西可寫,吸引不了什么注意力,只能通過“短線操作”來引爆話題。
但短線操作很容易出錯,出了錯又想方設法地“自圓其說”。
這就讓吃瓜群眾抓住了把柄,而段永平又掛不住面子,雙方互懟起來。
畢竟是有上千億身家的人,懟人有失身份,一直互懟下去吃虧的還是自己。
有心人早已把你的各種言論制作成“合訂本”,很容易找到互相矛盾的地方。
所以,干脆表示要離開,一方面避其鋒芒;另一方面也給平臺壓力。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欲握玫瑰,必承其傷!
作為公眾人物,一言一行都在眾目睽睽之下,你要有被人扒光衣服的心理準備,否則就謹言慎行。
而且,作為私募基金經理,將自己的操作公之于眾,也有瓜田李下之嫌。
無論哪國的證券市場,監管部門都不允許私募基金經理在公開場合對個股發表觀點,因為這可能會誤導公眾投資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